我們繼續使用「敘事神學」的鏡頭來閱讀〈約翰二書〉。這封簡短的书信在敘事神學的解讀下,會呈現出與〈約翰一書〉相似卻更聚焦的戲劇性。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二書〉
〈約翰二書〉是一封寫給「蒙揀選的太太和她的兒女」的極短書信。從敘事神學角度看,這封信是將〈約翰一書〉中的宏大敘事,應用在一個具體的地方性群體(會眾)所面臨的切身危機中。它展現了核心故事如何直接指導群體的行動和界限。
1. 辨認「競爭的故事」與「敵對角色」
約翰二書的寫作情境非常具體:有帶著錯誤教導的「旅行傳道者」正在各地教會間活動。
競爭的故事:與約翰一書相同,是早期諾斯底主義的錯謬。其核心在於否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約貳 7)。這不僅是一個教義錯誤,更是對基督教核心故事的篡改——它否定了道成肉身、十字架與復活的真實性,從而抽空了救贖的根基。
敵對角色的出現:約翰將這些錯誤的教師明確地定義為「迷惑人的」 和「敵基督的」(第7節)。他們不再是抽象的思想,而是活生生的、正在行動中的人物,是核心故事的直接威脅。他們的「越過基督的教訓」(第9節)意味著他們選擇了另一個劇本,另一個故事。
2. 在關係中定義群體身份:「蒙揀選的太太」
開頭的稱呼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敘事性比喻:
「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太和她的兒女...」(第1節)
「蒙揀選的太太」最自然的解釋是指向地方教會這個群體,而「她的兒女」則是指教會中的個別信徒。這個比喻立刻將這個群體置於一個更大的故事中:
「蒙揀選的」:他們的身份並非自取,而是源自於神在救贖故事中主動的、恩典的揀選。
「太太」:這賦予了教會一個關係性的身份——她與神(以及與其他教會,如第13節「你那蒙揀選之姊妹的兒女」)處於一個親密的、立約的關係網絡中。
這個身份從一開始就提醒讀者:「你們是誰?」——你們是神救贖故事中一個被愛的、有關係的群體。
3. 核心故事驅動的倫理:真理與愛的行動
約翰立刻將這個群體的身份與兩個關鍵要素聯繫起來: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第3節)
真理:指的是關於耶穌基督的正確故事(即核心敘事)。沒有真理,愛就失去了根基。
愛心:是指在真理故事中生活的正確方式。沒有愛,真理就變得冷酷。
這裡的「命令」——「我們要照他的命令行,這就是愛」(第6節)——就是活在這個故事裡的具體表現。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按照神在耶穌基督裡所啟示的品格去行動。群體的倫理直接由其認信的故事所驅動。
4. 故事驅動的邊界設定:不要接待他!
這是整封信最戲劇化、也最常被誤解的部分。敘事神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理解框架:
「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第10-11節)
這並非缺乏愛心或好客精神,而是一個敘事性的生存策略。
家在早期教會是核心故事的講述和實踐場所(舉行崇拜、掰餅、團契)。接待一個「迷惑人的」進入家中,意味著允許一個競爭故事的敘述者,進入你群體故事的核心地帶。
問安在當時文化中不僅是禮貌,更是承認對方身份和締結平安關係的舉動。向敵基督的使者問安,等於是在認可他們的身份和他們所代表的故事。
因此,這個看似嚴厲的命令,其本質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由真理與愛的故事所塑造的群體,我們必須拒絕讓那個會摧毀我們故事根基的競爭故事有立足之地。」 這是一個關於群體敘事完整性的保衛行動。接納錯誤的教師,就是在群體內部引入了會導致敘事分裂和身份崩壞的「病毒」。
結論:敘事神學下的〈約翰二書〉
透過敘事神學,我們看到〈約翰二書〉是一封關於群體身份保衛戰的緊急通信。
從宏大到具體:它將〈約翰一書〉的宏大敘事,應用在一個具體的地方教會面臨的具體威脅上。
身份與行動的緊密連結:它清晰地展示了群體的「身份」(蒙揀選的太太)如何直接決定了其「行動」(在愛中遵行真理)和「邊界」(拒絕敵基督的使者)。
愛與真理的敘事性統一:它表明,真正的愛必須在真理的框架內實踐。為了愛護羊群,就必須抵擋豺狼。保護核心故事的純正,本身就是對群體最深的愛的行動。
總而言之,〈約翰二書〉生動地演繹了:信仰群體的生命力,在於其對核心故事的忠誠。當這個故事面臨被篡改的危險時,群體必須有意識地採取行動,透過其接待與否的具體實踐,來捍衛其敘事邊界,從而保護其由這個故事所賦予的身份和使命。 這對今日教會在面對各種意識形態衝擊時,提供了極具深意的思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