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 2025

韓國的儒學研究

 韓國的儒學研究是一個非常深厚且獨特的學術領域。它不僅是對中國儒學的傳承,更是一段 「韓國化」 的深刻歷程,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傳統與問題意識。

以下為您系統性介紹韓國儒學研究的主要脈絡、核心議題與當代發展。

一、 核心定位:「朝鮮性理學」的深化與創造

韓國的儒學研究(特別是在朝鮮王朝時代)並非被動接受,而是對朱子學進行了極致的精緻化、體系化與論辯,被稱為 「朝鮮性理學」 。其研究特點在於:

  1. 對朱子學核心概念的極致辨析:韓國學者不滿足於繼承,而是對「理」、「氣」、「心」、「性」、「四端七情」等概念進行了比中國學者更為精微、甚至近乎「哲學實驗」般的深入探討。

  2. 強烈的論辯傳統:學派之間圍繞核心哲學問題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激烈論戰,形成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3. 與韓國社會結構的緊密結合:儒學與朝鮮時代的「兩班」階層、宗族制度、禮學實踐深度融合,塑造了韓國社會的文化基因。


二、 歷史上的核心論爭與學派

韓國儒學史上最光輝的篇章,莫過於幾場重大的哲學論辯。

1. 「四端七情」論辯

這是韓國儒學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創造。

  • 問題:人的情感中,哪些是純善的(如惻隱之心,即「四端」)?哪些是有善有惡的(如喜怒哀懼愛惡欲,即「七情」)?它們與「理」和「氣」的關係為何?

  • 主要代表人物

    • 李滉(退溪):提出 「理發而氣隨之」 與 「氣發而理乘之」 的著名論斷。他認為「四端」是「理」的直接發動(故純善),而「七情」是「氣」的發動(故有善有惡)。他更強調「理」的能動性与尊貴性,被歸為主理派

    • 奇大升(高峰):與退溪進行反覆辯論,認為不應將「四端」與「七情」截然二分,二者都是「氣發」而「理乘之」的結果。

    • 李珥(栗谷):集大成者。他提出 「理通氣局」 說,認為理是普遍無形的,氣是具體有局限的。他認為所有情感的發動都是「氣發理乘」,強調通過「修氣」來實現道德的完善,被歸為主氣派

2. 「湖洛論爭」

繼承了四七論辯,圍繞著兩個核心問題:

  • 「人物性同異」論:人與物的本性是相同的還是相異的?

  • 「心體善惡」論:心的本體是純善的,還是也有惡的可能?
    這場論爭將性理學的討論推向了更精細的本體論與心性論層面。

3. 「禮訟」

這不僅是哲學論爭,更是政治與實踐的衝突。圍繞著王室服喪的禮制年限問題,西人與南人黨派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鬥爭,體現了韓國儒者對 「禮學」 實踐的重視與執著。


三、 近現代的韓國儒學研究

進入近現代,韓國的儒學研究轉向了新的方向:

1. 從「經學」到「哲學」的轉向

  • 受西方學術影響,學者們開始用現代的哲學語言和分析方法,重新梳理和詮釋朝鮮性理學的概念體系,使其與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進行對話。

2. 對「實學」的發掘與推崇

  • 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學者們開始重視朝鮮後期興起的 「實學」 思潮。實學派學者(如丁若鏞/茶山)批判性理學的空疏,主張經世致用、利用厚生、實事求是。

  • 在二十世紀,實學被視為韓國 「近代性萌芽」 的象徵,代表了儒學內部的自我革新力量。

3. 「心學」與「陽明學」研究的興起

  • 長期被正統朱子學壓制的陽明學,在現代得到重新審視。學者們探討韓國陽明學(如鄭霞谷)的獨特發展,以及它為何未能成為主流,這從反面說明了朱子學在韓國的絕對主導地位。

4. 批判性反思

  • 也有學者從批判視角出發,分析儒學與朝鮮時代的階級制度(兩班)、黨爭、以及對女性壓迫的關係,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


四、 當代韓國儒學的動向

  1. 全球化與比較哲學:韓國學者積極參與世界哲學的對話,將退溪、栗谷的思想介紹給國際學界,與西方倫理學、現象學等進行比較研究。

  2. 儒教與市民社會:探討儒學價值觀(如孝道、共同體意識、敬老尊賢)在當代韓國民主社會與市民社會中的角色與轉化。

  3. 教育與文化認同:儒學仍是理解韓國社會文化深層結構(如重視教育、家庭觀念、前後輩關係)的關鍵。成均館大學等機構至今仍是儒學研究與實踐的重要中心。

總結

韓國的儒學研究,展現了一個文化主體如何將外來思想吸收、內化並推向極致的非凡能力。它不僅是「中國儒學在韓國」,更是 「韓國自身的儒學」

其貢獻在於:

  • 哲學的深化:將朱子學的理論精細化到極高的水平。

  • 獨特的問題意識:創造了如「四端七情論」這樣獨一無二的哲學論題。

  • 活的文化傳統:儒學至今仍是理解韓國社會與民族心理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

要理解韓國,就必須理解其儒學傳統;而要全面理解儒學,也絕不能忽略韓國儒學這顆璀璨的明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