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儒學研究,在承繼民國學術脈絡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獨特的風格與關懷。
以下為您系統性介紹其學術脈絡、主要流派與研究特色。
一、 核心定位:承先啟後的學術重鎮
台灣的儒學研究,並非孤立發展,而是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一大批頂尖學者在台灣延續與開創的結果。他們帶來了民國以來的學術傳統,並在台灣的教育與研究體制內,培養了後繼人才,使台灣成為當代中文世界儒學研究的核心基地之一。
二、 主要學術流派與代表人物
台灣的儒學研究光譜很廣,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主要脈絡:
1. 新儒家學派:哲學的與心性學的進路
這是台灣儒學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流派,以「當代新儒家」第二代與第三代學者為核心。
代表人物:
牟宗三:集大成者。其巨著《心體與性體》對宋明理學進行了宏大的哲學判教,區分「三系」,並提出著名的 「良知自我坎陷」 說,以解決從「內聖」開出「民主與科學」(新外王)的難題。他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影響了無數後學。
唐君毅:以其宏大的 「生命三向與心靈九境」 體系著稱,強調中國哲學的道德自我與人文精神,充滿文化憂患意識與融攝中西的胸懷。
徐復觀:側重思想史與社會政治批判。他對中國專制傳統的剖析(如「雙重主體性」矛盾)極為深刻,並致力於發掘儒家思想中與現代民主、自由可以相接榫的資源。
研究特色:具有強烈的哲學建構性與道統意識,致力於闡發儒家的「心性之學」與現代價值,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
2. 史學與文獻學的進路
這一脈絡強調客觀、實證的史學方法,注重經典在歷史脈絡中的本來意義。
代表人物與貢獻:
錢穆(在新亞書院,對台灣學界影響深遠):雖然主要事業在香港,但其「治史以通儒」的路徑深刻影響台灣。他強調對歷史文化抱持「溫情與敬意」,並透過歷史研究來闡發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與內在邏輯。
屈萬里:頂級的經學與文獻學家,對《周易》、《尚書》等經典的考證成就斐然。
戴璉璋、何澤恆等學者:在易學、中國經學史等領域有深入紮實的研究。
研究特色:「我注六經」,注重訓詁、考據、版本,探討經學史、學術史的流變,力求還原歷史真相。
3. 跨文化與比較哲學的進路
這類研究試圖將儒學與其他思想傳統進行對話,開顯其普世意義。
代表人物與研究:
李明輝:繼承牟宗三學脈,同時精通康德哲學,致力於將儒家哲學(特別是孟子學與康德道德哲學)進行精細的比較與對話,並積極回應當代學界對新儒家的批評。
林安梧:提出 「後新儒學」 的思考,批判「良知的傲慢」,主張從「心性修養」轉向更重視「社會正義」與「生活世界」的「社會存有論」。
袁保新:致力於透過海德格等西方詮釋學,為儒學開創當代的詮釋空間。
研究特色:「中西互釋」,具有強烈的國際視野與對話意識,試圖讓儒學進入世界哲學的論域。
三、 當代研究的新趨勢與議題
東亞儒學的視野:
台灣學界(如黃俊傑、楊儒賓等學者)積極推動 「東亞儒學」 研究。這不再是「中國儒學的海外傳播史」,而是將中、日、韓、越等地區的儒學視為各自獨立且平等的主體,探討經典詮釋的在地化與互動,這是一個極具活力的新典範。儒學與現代性的深入對話:
持續探討儒學與民主、人權、公民社會、女性主義、環境倫理等現代價值的關係,不再局限於「能否開出」的框架,而是探討如何「相互調適」與「創造性轉化」。出土文獻與思想史重構:
隨著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等先秦文獻的出土,台灣學者(如郭梨華、林義正等)積極投入研究,這些新材料正在重塑學界對先秦儒學(特別是孔子到孟子之間)的理解。
總結
台灣的純學術儒學研究,呈現出以下總體特色:
學脈承繼性強:與民國學術和當代新儒家傳統一脈相承。
方法論多元並存:從精深的哲學建構,到嚴謹的歷史考據,再到開放的跨文化比較,形成了健康互補的學術生態。
強烈的問題意識:始終圍繞著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 這一核心關懷展開。
國際化程度高:積極與國際漢學界、哲學界對話,產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可以說,台灣的儒學研究在「承繼道統」與「現代詮釋」之間,找到了一個極具生產力的平衡點,成為當代儒學思想創新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