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伯記〉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伯記〉是一次直面生命最深處苦難與信心的探索。這卷書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寓言,而是一場關於苦難、公義與神主權的宏大戲劇性對話。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關於無辜者受苦的詩劇,如何拆毀我們對「行為-報應」的簡單化神學,並在廢墟中建立起一個更為深邃、以神自己為中心的信心?


核心前提:約伯記是「傳統神學的拆毀與重建」

〈約伯記〉的敘事框架(序幕與尾聲)包裹著大段的詩歌體對話。核心的戲劇問題有兩個層面:

  1. 天上的問題: 人敬畏神,是無條件的嗎?還是只是為了換取祝福?

  2. 人間的問題: 義人為何受苦?如果神是公義的,為何無辜的約伯會遭遇如此慘劇?

這卷書旨在拆毀一種機械式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智慧,並在對話與神的顯現中,重建一種基於關係與奧秘的信心


敘事神學解讀〈約伯記〉的核心視角

1. 敘事框架:天上的賭局與人間的災難

  • 敘事呈現: 序幕(伯1-2章)揭示了地上苦難的 「天上視角」 。苦難的根源被呈現為一場天上會議中,撒但對約伯信心的挑戰:「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伯1:9)

  • 神學塑造: 這個獨特的敘事框架從一開始就顛覆了讀者的預設。它告訴我們,苦難的背後可能有遠超我們理解的、關乎信心本質的屬靈爭戰。約伯的苦難不是因為他犯罪,恰恰是因為他的。這旨在塑造一個拒絕將苦難簡單歸因於個人罪孽的群體。

2. 傳統智慧的破產:三友的失敗

  • 敘事呈現: 約伯的三個朋友代表了傳統的「報應神學」。他們的論點核心是:神是公義的;你正在受苦;因此,你必定是犯了罪。他們勸約伯認罪。

  • 神學塑造: 約伯記的敘事有力地駁斥了這種簡化的神學。神在最後親自說:「我的怒氣向你(以利法)和你的兩個朋友發作,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伯42:7)這旨在塑造一個在面對他人苦難時,停止輕易論斷、學會沉默與陪伴的群體。它宣告,用教條去「解決」苦難,比苦難本身更得罪神。

3. 約伯的掙扎:信心的吶喊與持守

  • 敘事呈現: 約伯沒有放棄信仰,但他挑戰神的公義。他咒詛自己的生日,渴望與神對質,要求一個答案。他的信心不是在沉默中順服,而是在激烈的爭辯中持守。他著名的宣告:「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伯13:15)展現了一種「儘管如此,我仍要信靠你」的關係性信心。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為信仰中的憤怒、疑問和掙扎留下了神聖的空間。它塑造一個敢於向神傾心吐意、在黑暗中仍緊抓神不放的群體。真正的信心,可以包含對神作為的困惑和抗議。

4. 神的回答:從「為什麼」到「是誰」

  • 敘事呈現: 神終於在旋風中說話,但祂沒有回答約伯「為什麼」受苦。祂沒有解釋天上的會議,沒有為自己的公義辯護。相反,祂用一連串關於創造的恢宏問題(「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將約伯的視線從自身的痛苦,轉向神的智慧與大能。

  • 神學塑造: 這是整個敘事的神學高峰。神的回答旨在重塑約伯(和讀者)對神的認識。苦難的答案,不在於一個解釋("why"),而在於對神本身的相遇("Who")。當我們面對那位創造並托住萬有的、奧妙無比的神時,我們學會在不知道「為什麼」的情況下,依然信靠「那一位」。這是一種基於神是誰,而非基於祂做了什麼的信心。

5. 敘事的恢復:恩典超越理賠

  • 敘事呈現: 尾聲(伯42章)中,約伯為朋友祈禱,他的產業和家庭得到恢復,並且是加倍的。

  • 神學解讀(避免簡單化): 這不是對「善有善報」的簡單回歸。否則,整個詩歌體的對話就失去了意義。敘事神學視此為:

    1. 神主權恩典的彰顯: 祝福是神的禮物,不是商業交易的回報。

    2. 關係的恢復: 關鍵在於約伯的屬靈光景——他對神的認識從「風聞」到「親眼看見」(伯42:5)。

    3. 盼望的象徵: 它指向一個超越今生苦難的終極恢復,那時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淚。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約伯記〉,問題會從:

  • 約伯到底犯了什麼罪?

  • 神最後為什麼還是獎賞了約伯?

轉變為:

  • 當我或他人遭遇無辜苦難時,我是否也陷入了約伯三友那種『報應神學』的陷阱,急於尋找原因或歸咎?我如何學習更好的陪伴?

  • 我的信心,是建立在神所賜的福氣上,還是建立在神自己身上?當福氣被收回,我的信心還剩下什麼?

  • 我是否允許自己並他人,在信仰中有掙扎、質問和哀嚎的空間?還是認為這是不屬靈的?

  • 神的『旋風回答』如何挑戰我,在苦難中將目光從尋求解釋,轉向渴慕更深地認識神自己?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約伯記〉,就是將它視為一場信仰的煉淨之旅。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脫離幼稚的「交易式信仰」、能夠在奧秘與沉默中站立、敢於與神角力、並最終在與神的相遇中找到滿足(即使問題沒有答案)的群體。這個故事沒有解決苦難的問題,但它轉化了面對苦難的人。它告訴我們,神的偉大不在於祂是我們人生藍圖的「解釋者」,而在於祂是那位我們可以全然信靠的、奧秘而慈愛的創造主與救贖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