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但以理書〉是一次穿梭於「帝國宮廷」與「天啟異象」之間的驚險旅程。這卷書巧妙地交織了敘事與預言,向一個在異教強權下生存的弱小群體,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真相:真正的王權不屬於地上耀武揚威的君王,而屬於天上的神,祂在歷史中掌權,並將最終建立祂永恆的國度。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些宮廷故事和異象,如何塑造一個散居的、面臨信仰與文化壓力的群體,使其能在忠於神的同時,在敵對的環境中保持身分與盼望?
核心前提:但以理書是「散居神學的生存與盼望指南」
〈但以理書〉的敘事發生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的王宮,以色列的精英被擄,被迫為外邦政權服務。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失去主權,活在一個公然敵對或試圖同化其信仰的文化中時,他們應當如何生活?誰才是歷史真正的主宰?
〈但以理書〉的答案是:透過「堅守身分的勇氣」與「對神主權的確信」來生活。
敘事神學解讀〈但以理書〉的核心視角
1. 身分的堅守:在壓力下的忠誠見證
敘事呈現: 前半部(1-6章)是但以理及其朋友在宮廷中的一系列「考驗」故事,他們在關鍵事上拒絕妥協:
飲食條例(第1章): 拒絕玷污自己,持守聖潔身分。
拜偶像(第3章): 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拒絕跪拜金像,寧入火窯。
禱告禁令(第6章): 但以理拒絕停止向神禱告,寧入獅坑。
神學塑造: 這些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文化同化壓力下,知道何時必須說「不」 的群體。它教導「在什麼事上可以靈活(如取名、學習),在什麼事上必須絕對(如拜偶像、核心信仰)」,為散居群體提供了智慧的見證範例。
2. 神的主權:祂是歷史的導演
敘事呈現: 神被描繪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祂「將猶大王……交在」巴比倫王手中(但1:2)。
尼布甲尼撒王被迫承認:「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17, 25, 32)。
伯沙撒王看見牆上的字:「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你的國分裂,歸與……」(但5:26-28)。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在一切環境(包括苦難和逼迫)中依然掌權的群體。這給予弱小、受壓迫的群體極大的安全感和平安——世上政權的興衰,都在神的許可和計劃之中。
3. 國度的對決:人間帝國 vs. 神的永恆之國
敘事呈現: 關鍵異象是尼布甲尼撒夢中的巨像(第2章)和但以理見的四獸(第7章)。這些異象都揭示了一個相同的模式:一系列人間帝國(金銀銅鐵/四獸)相繼興起,最終都被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一位像人子的所毀滅和取代,並建立一個永不敗壞、永存不滅的國度。
神學塑造: 這是全書的神學核心。它旨在塑造一個對人間所有意識形態和政權持批判態度、並將終極盼望寄託於神國度的群體。它告訴我們,歷史並非循環或隨機,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直指神國度的最終實現。
4. 「像人子的」:國度的承受者
敘事呈現: 在四獸異象之後,但以理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要事奉他(但7:13-14)。
神學塑造: 這個意象至關重要。與代表人間權力的「獸」不同,神的國度由一位「像人子的」(代表人性、柔和)來承受。這直接指向了耶穌基督,祂常用「人子」自稱,並宣告國度的來臨。它塑造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末世論群體,深知最終的勝利屬於這位受苦的僕人與榮耀的君王。
5. 智慧的真正源頭:神的啟示
敘事呈現: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被描述為「智慧聰明比……勝過十倍」(但1:20)。然而,他們的智慧並非來自巴比倫的術士,而是來自神的賞賜和啟示(但2:19-23, 28)。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一切知識領域尋求神的智慧、並謙卑承認所有真知都源於神啟示的群體。它挑戰任何試圖將神排除在外的知識體系。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但以理書〉,問題會從:
「這些預言對應歷史上哪些帝國?」
「我們要如何像但以理一樣有智慧?」
轉變為:
「我們今天在職場、學校和文化中,正面臨哪些『宮廷壓力』,要求我們在信仰上妥協?我們需要在哪些事上勇敢地說『不』?」
「當世界局勢動盪、強權當道時,我們是否深信神仍在歷史的寶座上掌權,並將建立祂永恆的國度?這如何影響我們對時事的看法和內心的平安?」
「我們的終極效忠對象是哪个『國度』?我們的生活和事工,是否在積極地參與和預嚐那『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基督的國度)?」
「我們在尋求解決方案和智慧時,是首先尋求神的啟示,還是倚靠世界的方法論?」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但以理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部寫給「帝國中的天國子民」的行動手冊。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在異質文化中堅守身分、在政治動盪中確信神權、將終極盼望寄於神國、並以基督為其真正君王和智慧源頭的群體。這卷書向每一個時代的教會保證:無論地上的帝國如何興衰更迭,你們所事奉的神永遠是王,而你們,屬於那個最終將充滿天下的、永恆的國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