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那鴻書〉是一次進入「神聖公義與邪惡帝國終局」的激烈旅程。這卷書是針對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的審判宣告,與〈約拿書〉形成了鮮明對比:約拿書講述尼尼微因悔改而暫免審判,而那鴻書則宣告其因重蹈覆轍、惡貫滿盈而最終的、無可挽回的覆滅。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個針對古代超級強權的嚴厲審判詩歌,如何向受其壓迫的猶大群體(以及後世的讀者)揭示神的性格,特別是祂對邪惡的絕對零容忍及其對受壓迫者的保護?
核心前提:那鴻書是「邪惡帝國終結的神聖戲劇」
〈那鴻書〉的敘事是一篇充滿力量與詩意的神聖起訴書和勝利凱歌。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一個以極度殘暴和驕傲著稱的帝國(亞述/尼尼微)似乎所向無敵時,這個世界的神——耶和華,會採取什麼行動?
〈那鴻書〉的回答是:神是忌邪施報的神,祂必會追討他們的罪,並為祂受苦的子民伸冤。 這是一齣關於 「神聖復仇」 的戲劇,其基礎是神的公義屬性。
敘事神學解讀〈那鴻書〉的核心視角
1. 神的屬性:審判的根基
敘事呈現: 本書開篇就確立了審判的神學基礎——神的性格: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他絕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鴻1:2-3)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鴻1:7)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對神的全備性格有整全認識的群體。神不是只有慈愛,祂的忌邪與公義與祂的良善與保障是一體兩面。對於受壓迫者,祂是「保障」;對於壓迫者,祂是「旋風」。這防止信仰群體將神簡化為一位慈祥的老者。
2. 尼尼微的審判:邪惡的具體呈現與報應
敘事呈現: 那鴻用生動的意象描繪尼尼微的罪行與結局:
罪行: 「禍哉!這流人血的城……只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慣行邪術,藉淫行誘惑列國。」(鴻3:1, 4)這裡的「淫行」主要指政治上的背信棄義和殘暴的征服。
報應: 「我必將可憎污穢之物拋在你身上,辱沒你,為眾目所觀……你一切保障必像無花果樹上初熟的無花果……若一搖撼,就落在想吃之人的口中。」(鴻3:6, 12)審判是公開的、羞辱性的,且不堪一擊。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終將審判一切系統性邪惡與國家暴力的群體。它告訴我們,歷史並非由強權的意志最終主宰,而是由神的公義所引導。
3. 猶大的安慰:給受壓迫者的盼望
敘事呈現: 在嚴厲的審判信息中,神插入了一句對猶大的直接安慰:
「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啊,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吧!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鴻1:15)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為身處苦難和恐懼中的信仰群體提供具體的盼望和安慰。它表明,神的審判不是抽象的,其目的之一是使祂的子民從壓迫中得釋放,恢復正常的敬拜與平安的生活。這塑造一個在黑暗中因神的信實而心存盼望的群體。
4. 無可挽回的命運:與〈約拿書〉的對比
敘事呈現: 那鴻書中的尼尼微再無悔改的機會。審判是確定的、最終的。「你終必滅亡」(鴻1:14),「無一人再安慰你」(鴻3:7)。
神學塑造: 與〈約拿書〉並讀,這個敘事教導群體關於神寬容的界限。神給人悔改的機會(約拿時代),但若持續地、傲慢地踐踏良知與神的警告,終將迎來道德的破產與神聖的審判。它警告群體不可試探神的恩典。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那鴻書〉,問題會從:
「神為什麼這麼殘暴?」
「這個預言是怎麼應驗的?」
轉變為:
「我們今天的世界中存在哪些『尼尼微』式的系統性邪惡(如:人口販賣、極權壓迫、經濟剝削)?我們是否相信神終將審判這一切?」
「我們對神的認識,是否平衡地包含了祂的『忌邪施報』與『在患難中為保障』的屬性?這如何影響我們在不公義面前的禱告?」
「對於正在經歷逼迫和苦難的基督徒群體,那鴻書能帶來什麼樣的安慰和確據?」
「那鴻書如何提醒我們,為國家和權柄代禱的重要性,以免他們走向尼尼微般無可挽回的命運?」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那鴻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首寫給受壓迫者的「神聖公義凱歌」。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認識神聖潔公義的全備性、在邪惡囂張時仍堅信神掌權、並為最終的得釋放而懷抱活潑盼望的群體。這卷書向每一個世代保證:無論地上的強權看起來多麼不可一世,它們都在神的管轄之下。祂聽見受欺壓者的哀聲,祂的沉默不是認可,祂的寬容不是軟弱,祂必按自己的時候為他們伸冤。 最終,這卷書指向那位在十字架上擔當了神對一切邪惡的審判、並將最終再來完全踐踏邪惡的基督(羅16: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