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哈巴谷書〉是一次深入「信心危機」與「神義論」的掙扎之旅。這卷書與眾不同,它並非先知對百姓的宣講,而是一場先知與神之間充滿張力的戲劇性對話。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場關於「義人為何受苦,惡人為何亨通」的激烈辯論,如何塑造一個在邪惡當道、神似乎沉默的時代中,依然能憑信而活的群體?
核心前提:哈巴谷書是「信心在困惑中的成長劇」
〈哈巴谷書〉的敘事由兩次「先知質問-神回答-先知回應」的循環構成,最終以一篇信心的凱歌作結。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目睹國內社會不公,又預見神將使用更邪惡的外邦強權來審判本國時,他們如何能相信神仍是公義和信實的?
〈哈巴谷書〉的答案是:義人必因信而生。 這信心不是在困惑被消除後產生,而是在困惑中,因注目於神自己而得以堅立。
敘事神學解讀〈哈巴谷書〉的核心視角
第一幕:第一次質問與回答——神的作為令人困惑
敘事呈現(1:2-4): 哈巴谷質問神為何對猶大國的暴力、不公、律法失效視而不見,靜默不語。
神的回答(1:5-11): 神的解決方案超乎先知想像——祂要興起殘暴急躁的迦勒底人(巴比倫) 來懲治猶大。
先知的反應(1:12-17): 這回答引發了更深的困惑與第二次質問:聖潔的神啊,你怎能使用比我們更惡的國家作為工具?你怎能對這工具的邪惡視若無睹?(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為何靜默呢?)
第二幕:第二次質問與回答——信心的等候與確據
敘事呈現(2:1): 先知採取了一個戲劇性的姿態——他站在守望樓,立在望樓上,要看神要對他說什麼。這象徵著在困惑中決意等候和期待的信心。
神的回答(2:2-20): 神給出關鍵啟示:
終局必然臨到: 「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2:3)神的時間表不同於人。
惡人終必敗亡: 一連五個「禍哉」宣告了巴比倫因驕傲、貪婪、暴力必招致的報應。
核心宣告: 「惟義人因信得生。」(2:4)在看似不公的環境中,神子民生存的根基是 「信」——對神本身及其應許的信靠。
第三幕:信心的凱歌——在缺乏中因神歡欣
敘事呈現(第3章): 哈巴谷的禱告從回憶神在歷史中的大能作為開始(3:3-15)。這使他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3:17-18)
神學塑造: 這是全書的信仰高峰。它描繪了一種超越環境的、以神自己為滿足的信心。先知不是在問題得到解答後才讚美,而是在問題依然存在、環境極其惡劣時,因著對神屬性的認識而發出讚美。
敘事神學解讀的關鍵主題
「因信得生」的群體: 本書旨在塑造一個不倚靠環境順逆,單單因信靠神而活的群體。這信心使他們能在混亂和不公中保持內在的平安與道德上的堅韌。
神的超越主權: 神使用邪惡的巴比倫作為「杖」來執行審判,但祂並未認可其邪惡,且最終必審判這工具本身。這展現了神超越人間道德範疇的主權與智慧。
信心的本質: 信心不是無知的天真,而是在誠實的掙扎與質問後,依然選擇信靠那位信實的神。哈巴谷示範了如何在困惑中與神「角力」,並在角力後更認識神。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哈巴谷書〉,問題會從:
「神為什麼要用更惡的人來懲罰惡人?」
「『因信得生』是什麼意思?」
轉變為:
「當我面對社會不公、個人苦難,感到神沉默時,我能否像哈巴谷一樣,誠實地向神質問,並決心『站在守望樓』等候祂的啟示?」
「我的信心,是建立在環境順利、禱告蒙應允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即使一無所有,我仍有耶和華』的基礎上?」
「我是否相信,神即使在看似混亂的歷史進程中依然掌權,並在祂的時候必彰顯公義?」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哈巴谷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部「信心在黑暗中成長」的實錄。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敢於與神真實對話、在困惑中學習等候、並在缺乏中因神自己而喜樂的群體。這卷書沒有解決「義人為何受苦」的所有哲學難題,但它將我們從「為什麼」的追問,引向「是誰」的信靠——那位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救恩源頭的神(3:18-19)。這正是基督徒在紛亂世界中最終的立足之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