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賴特的「五幕劇」模型是他將「聖經宏大敘事」具體化的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框架。它生動地描繪了聖經故事的連貫性,並巧妙地定義了教會(和基督徒)在當下的角色和使命。
這個模型是賴特對奧斯卡·庫爾曼「救恩史」思想和漢斯·弗萊「敘事神學」的創造性綜合與發展。
核心意象:一齣五幕劇
賴特邀請我們將聖經及其延續的故事想像成一齣五幕劇。我們擁有劇本的前四幕,以及第五幕的開場。我們的任務是:在聖靈的引導下,忠實地即興演出這齣戲的結尾。
下圖直觀地展示了這五幕劇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一個從創造到新創造的完整故事:
timeline
title N.T. 賴特的「五幕劇」模型
section 第一幕:創造
神創造美好的世界
: 委託人類<br>管理世界
section 第二幕:墮落
人類悖逆神
: 罪與死亡進入世界
: 關係全面破裂
section 第三幕:以色列
神揀選以色列
: 目的是祝福萬國
: 以色列卻一同墮落
section 第四幕:耶穌
故事的高潮
: 神親自來解決問題
: 耶穌的生、死、復活
: 開啟了新創造
section 第五幕:教會 / 新創造
我們所在的時代
: 教會的使命
: 在聖靈帶領下
: 即興演出,直到終局
: 新天新地的終極圓滿讓我們來詳細看看每一幕的劇情:
第一幕:創造
劇情: 神出於良善和愛,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祂按自己的「形像」造人,委託他們管理世界,擴展祂的榮耀、秩序和生命。
核心關係: 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完全和諧。
關鍵問題: 「世界應該是怎樣的?」——答案是:在愛、公義和與神的相交中繁榮發展。
第二幕:墮落
劇情: 人類選擇不信靠神的良善,想要自己決定善惡。罪進入了世界,帶來了破壞、疏離和死亡。所有核心關係都破裂了。
結果: 世界陷入混亂,但神並沒有放棄。祂立即發出救贖的應許(創3:15),並開始實施祂的修復計劃。
第三幕:以色列
劇情: 神揀選亞伯拉罕和他的家族(以色列),目的是透過他們使萬國得福,修復墮落所帶來的破壞。神賜下律法、土地、君王和先知,塑造他們成為一個聖潔的國度,向世界展示何為真正的「神形像」。
困境: 以色列本身也深陷罪中,不斷失敗。他們不僅需要被為世界救贖,他們自己也需要從罪中救贖。這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沒有人能靠自身力量完成這個使命。故事陷入僵局。
第四幕:耶穌
劇情: 這是整個故事的高潮和決定性轉折點。神親自來了,成為真正的以色列人耶穌,做了亞當和以色列未能做到的事。
祂活出了真正「神形像」 的完美樣式。
祂在十字架上,親自承擔了罪的後果,擊敗了邪惡勢力。
祂的復活,是「新創造」的開始,是終末勝過死亡的提前實現。祂是新的起頭,開啟了修復萬物的可能。
意義: 在耶穌裡,神的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祝福(第三幕)和對墮落的解決方案(第二幕)都得到了最終的實現。
第五幕:教會 / 新創造
劇情: 我們現在就活在這一幕。復活的耶穌升天,差遣聖靈,建立了教會。教會的使命是在聖靈的能力下,繼續耶穌的工作,將救贖和修復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即興表演」的比喻:
我們擁有前四幕的完整劇本(舊約和新約)。
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新天新地,神與人同住,萬物更新(啟示錄21-22章)。
但是,我們所處的「現在」——從耶穌升天到祂再來之間——劇本沒有寫明每一句台詞和每一個動作。
因此,我們的任務是:深入地熟悉前四幕(聖經)和最終結局,在聖靈(導演)的引導下,為我們這個時代「即興表演」出忠實於整個故事的情節。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們要在政治、藝術、家庭、環保、社會公義等各個領域,活出「新創造」的原則,成為耶穌治癒和盼望的代理人,直到主再來,萬物歸於一。
這個模型的重要性與影響
賦予教會清晰的使命: 教會不是一個等著「上天堂」的俱樂部,而是被差遣到世界,參與神修復工程的即興表演團。我們的使命是具體的、世界性的。
連接聖經與當下: 它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框架,讓我們明白如何將聖經應用於現代複雜的議題。我們不是直接複製舊約以色列的律法,而是問:「在我們所處的第五幕,身為跟隨耶穌的人,如何根據前四幕的劇情和結局,來忠實地回應這個問題?」
強調「新創造」的現在性: 救恩不僅是「靈魂得救」,更是整個受造物的更新。我們現在就可以透過我們的生命和事工,預先體驗並展現這個終極的現實。
避免釋經的極端: 它既避免了死板地套用舊約律法(律法主義),也避免了隨心所欲地應用聖經(相對主義)。它要求一種在聖靈引導下、基於故事的、具創造性的忠誠。
總結來說,N.T. 賴特的五幕劇模型不僅僅是一個講故事的框架,它是一個強大的神學和使命論工具。它邀請我們每個人都成為這個持續進行的神聖戲劇中的演員,靠著聖靈的能力,在地上演出天上的劇情,直到那終極的圓滿降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