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耶利米哀歌〉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耶利米哀歌〉是一次走入信仰深淵,並在絕望中尋找言說之道的艱難旅程。這卷書是聖經中對苦難最赤裸、最深刻的表達之一。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五首在國家滅亡的廢墟中寫成的哀歌,如何為一個信仰崩潰的群體提供一種「神聖的哀悼」語言,並在看似被神離棄的經驗中,艱難地重建對神主權與信實的認信?


核心前提:哀歌是「信仰崩潰後的儀式性哀悼」

〈耶利米哀歌〉的敘事情境是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之後。神的應許之地成為荒場,大衛之約似乎失效。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經歷了神親自降下的審判,當一切盼望的象徵(聖殿、君王、城市)都化為烏有時,信仰還剩下什麼?我們該如何說話?

〈耶利米哀歌〉的回答是:我們必須首先學會哀悼。 它提供了在神面前誠實面對創傷、並將絕望儀式化的劇本。


敘事神學解讀〈耶利米哀歌〉的核心視角

1. 不迴避的現實:苦難的赤裸呈現

  • 敘事呈現: 哀歌毫不美化苦難。它詳細描述了饑荒(4:4-5, 9-10)、易子而食(2:20, 4:10)、婦女被玷污(5:11)等極端慘狀。它使用強烈的身體意象,將錫安描繪為一個被羞辱、被剝奪的寡婦或婦人(1:1-2)。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敢於正視苦難、不將苦難靈意化或淡化的群體。它給予我們在神面前陳述全部事實的勇氣,因為信仰始於誠實,而非假裝。

2. 交織的雙重視角:神的憤怒與人的痛苦

  • 敘事呈現: 哀歌在「神的作為」與「人的感受」之間不斷切換,形成強大的神學張力:

    • 神的作為: 「耶和華發怒……傾覆……毀滅」(2:1-8)。苦難被明確歸因於神的審判

    • 人的感受: 「他張弓好像仇敵……他吞滅……增加……哭泣」(2:4-5, 8)。從人的角度看,神彷彿成了敵人

  •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能在同一個信仰告白中,同時持守神的公義主權與人的痛苦經驗的群體。我們無需在「神是公義的」與「我感到被神攻擊」之間二選一。哀歌示範了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真實,同時帶到神面前。

3. 認罪與抗議的並存

  • 敘事呈現: 哀歌包含深刻的群體認罪:「我們犯罪背逆……耶和華是公義的!」(1:5, 18)

  • 然而,它也包含大膽的抗議與質問**:「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5:20)「難道要永遠懷怒,長存到底嗎?」(5:22)

  •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信仰成熟的群體,能夠同時說出「是我的錯」和「神啊,你在哪裡?」。它打破了「認罪就必須沉默順服」的迷思,展現了一種在盟約關係內的激烈互動。

4. 結構中的秩序與盼望

  • 敘事呈現: 前四章是嚴謹的離合詩(按希伯來文字母順序排列詩節)。在極度的混亂中,詩人強迫自己使用最嚴格的文學結構。

  • 神學中心: 第三章位於全書正中央,也是一個轉折點。在個人的極度痛苦中(3:1-18),出現了信仰的宣告:「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3:21-23)

  • 神學塑造: 這旨在塑造一個在無序中尋找秩序、在黑暗中回憶神屬性的群體。嚴格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對抗混沌的信仰行動。而中心的盼望,不是基於環境改變,而是基於對神不變的慈愛與信實的回憶

5. 沉默的結尾與開放的結局

  • 敘事呈現: 全書以一個令人心碎的質問和一個不確定的結尾告終:「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5:22)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結局。

  • 神學塑造: 這個開放式結尾是神學上的誠實。它告訴我們,有些苦難是如此深重,以至於在當下找不到答案。信仰並不總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提供一個在沒有答案時依然可以向其呼喊的「你」。它將讀者懸置在盼望與絕望的張力中,迫使我們轉向那位唯一能給出最終答案的神。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耶利米哀歌〉,問題會從:

  • 為什麼神這麼殘忍?

  • 這卷書對我有什麼積極的鼓勵?

轉變為:

  • 當我個人或我的群體經歷創傷時,我們是否允許自己像哀歌一樣,誠實地哭泣、質問,並將痛苦歸因於神的主權(即使不理解)?

  • 我們是否學會了『神聖的哀悼』這門屬靈功課?還是我們急於用屬靈套話(『凡事都有美意』)來過早地結束哀傷?

  • 在我們的公共敬拜中,是否有空間為集體的苦難、社會的不公和教會的失敗來哀悼,如同錫安為她的罪和毀滅哀悼一樣?

  • 當答案遙不可及時,我們能否像哀歌的作者一樣,緊緊抓住神『每早晨都是新的』的憐憫與信實,作為我們唯一的指望?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耶利米哀歌〉,就是將它視為一本「創傷中的祈禱書」。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不迴避黑暗、敢於在神面前哀嚎、能在認罪與抗議的張力中站立、並在看似無盡的絕望中依然向神的屬性發出微弱卻頑強信靠的群體。這卷書告訴我們,真正的信心不是繞過苦難,而是穿越苦難。它為所有在黑暗中的人提供了一種語言,使我們能夠在「為何」這個問題被解答之前,依然可以向那位「你」——我們的神——傾心吐意。最終,這卷書指向那位在十字架上親身進入人類最深沉哀歌的耶穌,祂與哀哭的人同哭,並用自己的身體開闢了通往復活早晨的道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