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利未記〉是一項極具挑戰卻又回報豐厚的嘗試。因為〈利未記〉乍看之下是聖經中最枯燥、最與現代脫節的一卷書,充滿了詳細的祭祀條例、潔淨律法和祭司手冊。然而,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發現,〈利未記〉並非律法的冰冷彙編,而是一個關於「與聖潔之神同住」的戲劇性敘事,它旨在塑造一個獨特群體的身分與生活方式。
以下是運用敘事神學原則解讀〈利未記〉的關鍵思路:
核心前提:〈利未記〉是西奈之約的「生活劇本」
〈利未記〉的敘事情境緊接在〈出埃及記〉的結尾:會幕立起來了,耶和華的榮光充滿其中,神現在與祂的子民同住在營中。這帶來了一個核心的戲劇性問題:
一個有罪、不潔的人類群體,要如何與絕對聖潔的神近距離同住,而不被祂的聖潔所毀滅?
〈利未記〉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群體生活劇本」。它指導剛剛從為奴之地被救出來的以色列人,如何在這位聖潔之神面前「即興表演」出聖潔子民的生活。
敘事神學解讀〈利未記〉的核心視角
1. 神學核心:「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
敘事背景: 這句著名的宣告(利19:2)不是在真空頒布的。它的前提是救贖(出埃及)和同住(會幕)。聖潔不是賺取救恩的條件,而是對救恩的回應。
塑造的群體: 這個核心命令旨在塑造一個以神的性格為榜樣的群體。他們的身分和行為標準不是來自周邊的埃及或迦南文化,而是來自他們的神。聖潔意味著「分別出來」,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道德、禮儀、社會)都反映出神的性情。
2. 祭祀系統:處理「同住」的障礙——罪與不潔
敘事呈現: 五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不是魔法儀式,而是一套神所設立的、處理罪與不潔的「戲劇性語言」。
它們生動地表現了罪的嚴重性(需要流血、生命代贖)、獻身的完全(燔祭)、以及與神和好、恢復交通的喜樂(平安祭)。
塑造的群體: 祭祀系統不斷地提醒這個群體:
神是聖潔的,罪絕不能輕忽。
恩典是必要的,人無法靠自己解決罪的问题。
這一切預表了終極的解決方案:這些祭物是「影兒」,那實體卻是基督(來10:1-14)。它塑造了一個渴望並期盼最終救贖的群體。
3. 潔淨與不潔條例:塑造「聖潔的空間與群體」
敘事呈現: 關於食物、疾病(大痲瘋)、生產等條例,看似武斷,但在敘事中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它們在創造一個「聖潔的同心圓」:
最核心:會幕(神的同在)
外一圈:營地(以色列群體)
最外圈:營外(不潔/死亡之地)
塑造的群體: 這些條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訓練以色列人分辨聖潔與不潔。這不是關於衛生,而是關於神學教育。它讓群體習慣於一個觀念:為了與神同住,他們的生命——從吃飯到身體——都必須被神的秩序所塑造。這預表了在基督裡,潔淨的真正源頭是從內心開始(可7:14-23)。
4. 道德與社會律法:在社群中「表演」聖潔
敘事呈現: 〈利未記〉第19章是高峰,將敬拜與倫理、對神的責任與對鄰舍的責任交織在一起。它要求公平、憐憫、誠實(如「要愛人如己」,利19:18)。
塑造的群體: 這旨在塑造一個在社會關係中反映神性格的群體。他們的聖潔不僅是儀式性的,更是具社會性的。一個真正聖潔的群體,必然是一個公正、憐憫弱勢(如孤兒、寡婦、寄居的)、並充滿彼此相愛的群體。這是他們「表演」神國度的方式。
5. 節期與安息年:活在神聖的時間裡
敘事呈現: 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等)和安息年/禧年,是群體「敘事重演」和「盼望重燃」的時刻。
它們是集體記憶,讓他們不斷重溫神的救贖作為。
禧年(利25章)更是一個革命性的社會重置,防止永久的貧窮與奴役,預演終末的自由與恢復。
塑造的群體: 這塑造了一個時間觀與眾不同的群體。他們的工作、休息和慶祝,都圍繞著神的故事,而非經濟效益。他們是一個活在「終末盼望」中的群體,相信神終將使萬物復原。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利未記〉,問題會從:
「我們今天還要守這些律法嗎?」
「為什麼神會規定這些奇怪的飲食條例?」
轉變為:
「作為新約中『被揀選的族類、聖潔的國度』(彼前2:9),我們當如何活出『聖潔』的生活,在世上反映神的性格?」
「基督作為終極的祭物與大祭司,如何一次過解決了我們與聖潔之神同住的問題?這如何影響我們坦然無懼地來到神面前?」
「我們的信仰群體(教會)如何在社會倫理、關懷弱勢上,『即興表演』出利未記19章所描繪的公正與慈愛?」
「我們如何在自己的文化處境中,區分什麼是『潔淨』(符合神心意)與『不潔』(違背神心意)的生活方式?」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利未記〉,就是將它從一本過時的律法書,轉變為一部關於神聖臨在的戲劇。它告訴我們,神不僅僅是拯救我們「出」埃及,更是帶領我們「進入」與祂親密的同在中。而〈利未記〉就是為此而寫的「同住指南」。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深深意識到神的聖潔、完全倚靠神的恩典、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都致力於活出神聖潔形像的群體。對於今天的教會而言,〈利未記〉挑戰我們思考:我們作為「神的殿」,應當如何共同生活,才能真實地承載並見證那位聖潔者的同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