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腓利門書〉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腓利門書〉是一次深入「福音重塑人際關係」的微妙旅程。這卷簡短的私人書信,卻蘊含著一個顛覆當時社會結構的革命性敘事。它展現了福音如何將一個主人與他逃跑的奴隸之間的關係,重新置於「在主裡」的嶄新框架內。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保羅如何透過為逃跑的奴隸阿尼西母求情,來向腓利門(以及所有讀者)展示,福音如何創造一個新的群體,在其中,因信而生的情誼能夠超越並轉化社會性的權力結構?


核心前提:腓利門書是「福音情誼超越社會地位的敘事」

〈腓利門書〉的敘事背景是:腓利門的奴隸阿尼西母可能偷了東西(門18節),並從主人家逃跑。根據羅馬法律,腓利門有權處死他。然而,阿尼西母在羅馬遇見了被囚的保羅,並信主得救。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一個社會地位低下、且在法律上理應受罰的奴隸,與他的基督徒主人同為「弟兄」時,他們應當如何相處?福音如何處理這看似無解的人際難題?

保羅的回答是: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你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


敘事神學解讀〈腓利門書〉的核心視角

1. 關係的重塑敘事:從「奴僕」到「親愛忠心的兄弟」

  • 敘事呈現: 保羅稱腓利門為 「我們所親愛的同工」 (門1節),又稱阿尼西母為 「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 (門10節)和 「我心上的人」 (門12節)。他對腓利門說: 「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 (門15-16節)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以「在主裡」的弟兄情誼為最高優先的信仰群體。福音創造了一個新的、超越血緣和社會階級的屬靈家庭,其成員關係的親密程度,甚至可以用「心上的人」來形容。

2. 保羅的中保敘事:愛心的勸求而非權柄的命令

  • 敘事呈現: 保羅作為使徒,本有權柄吩咐腓利門行合宜的事,但他卻選擇 「憑著愛心求」 (門8-9節)。他懇求腓利門 「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 (門17節)。他甚至承諾,若阿尼西母有任何虧欠,都記在保羅的賬上,他必償還(門18-19節)。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以愛心、謙卑和彼此順服為運作原則的群體。它展示了福音群體中的權柄,是為服事和成全他人而存在的,而非用於壓制。

3. 虧欠與償還的敘事:預表基督的代求

  • 敘事呈現: 保羅對腓利門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賬上;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門18-19節)這是一個具體而勇敢的擔保。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生動地預表了基督為我們所做的。我們如同阿尼西母,是虧欠者、逃犯,無力償還罪債。但基督——那位偉大的保羅——將我們的罪債歸在祂自己的賬上,並用祂的血償還了。我們因著祂的代求,被天父「收納」。

4. 超越計算的團契敘事:夥伴關係與彼此虧欠

  • 敘事呈現: 在提出代償之後,保羅立刻提醒腓利門:「況且你自己也虧欠於我,就是你把自己也虧欠給我。」(門19節下)這並非討債,而是將他們的關係帶入一個 「彼此虧欠」 的、更深層的愛與恩典的團契("koinonia")中。他深信腓利門 「連自己也是順從我」 (門21節)。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活在恩典的循環中、不斤斤計較、樂於彼此擔當的群體。在基督裡,我們計算不清誰欠誰,因為我們都蒙了宏恩,並被呼召在愛中互相虧欠(參羅13:8)。

5. 預期的好行為敘事:出於甘心的選擇

  • 敘事呈現: 保羅雖然有把握,但仍選擇不強制,而是讓腓利門 「甘心」 行事(門14節)。他寫道:「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裡因你得快樂,並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裡得暢快。」(門20節)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行善不是出於強制,而是出於愛神愛人之自由意志的群體。神看重的是我們甘心樂意的回應。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腓利門書〉,問題會從:

  • 「保羅為什麼不直接譴責奴隸制度?」

  • 「這卷書對今天還有意義嗎?」

轉變為:

  • 「在我的關係中(家庭、職場、教會),有哪些根深蒂固的『社會階級』或『權力結構』,需要被『在主裡』的弟兄姊妹之情所轉化和超越?」

  • 「我是否願意像保羅一樣,為了他人的益處和好處,放下自己的『權柄』,以愛心去勸求和服事?」

  • 「我是否真正體會到基督為我這『虧欠者』代償罪債的恩典?這恩典如何激勵我去接納和饒恕那些『虧欠』我的人?」

  • 「我的好行為是出於甘心樂意,還是出於責任或壓力?」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腓利門書〉,就是將它視為一篇 「福音處境倫理的微型傑作」 。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在基督裡打破人為隔閡、以弟兄友愛為最高倫理、領袖以捨己服事為標記、並活出甘心樂意之見證的群體。這卷書沒有用政治革命的手段廢除奴隸制,卻在人心深處埋下了一顆更具革命性的種子:當一個主人開始視他的奴隸為「親愛的弟兄」時,奴隸制度的根基就已經被福音的愛徹底動搖了。它向我們證明,福音擁有在最堅固的社會牆垣中,開鑿出恩典與和好之窗的大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