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羅馬書〉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羅馬書〉是一次深入「福音敘事」核心的壯麗旅程。雖然〈羅馬書〉是一封神學論證嚴密的書信,但它並非一套抽象的神學命題,而是保羅對神在基督裡所成就的救贖「故事」的權威闡釋與應用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保羅如何透過闡述一個從定罪到稱義、從律法到恩典、從亞當到基督的宏大敘事,來塑造羅馬的教會(及所有讀者),使其活出在福音裡的合一與成聖生活?


核心前提:羅馬書是「福音的救贖敘事與其群體實踐」

〈羅馬書〉的敘事可以被視為一個四幕的救贖戲劇,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在神面前,罪人如何能成為義人?並因此該如何生活?

保羅的答案是:透過信靠耶穌基督——祂的死與復活是這故事的高潮,為所有信靠祂的人帶來了稱義、成聖與最終的得榮耀。


敘事神學解讀〈羅馬書〉的四幕劇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羅馬書〉如何以一個從「困境」到「救贖」再到「新生活」的完整敘事弧光,來呈現福音的宏大故事:

flowchart TD
    subgraph A[第一幕: 普世的困境]
        A1[“外邦人的罪<br>離棄神,放縱私慾”]
        A2[“猶太人的罪<br>倚靠律法,卻未能遵守”]
        A3[“全世界的結局<br>都在神的忿怒之下”]
    end

    subgraph B[第二幕: 神義的啟示]
        B1[“基督的救贖<br>義的禮物與挽回祭”]
        B2[“因信稱義<br>亞伯拉罕信心的範例”]
        B3[“與神和好<br>從忿怒到盼望”]
    end

    subgraph C[第三幕: 成聖的爭戰]
        C1[“在恩典中<br>向罪死,向神活”]
        C2[“聖靈的工作<br>治死身體惡行”]
        C3[“兒子的名分<br>脫離敗壞的轄制”]
    end

    subgraph D[第四幕: 群體的實踐]
        D1[“在基督身體裡<br>彼此相接,互相擔當”]
        D2[“愛成全律法<br>在愛中過新生活”]
        D3[“信心軟弱與剛強<br>在愛中接納與擔待”]
    end

    A -- 全然的敗壞與無助 --> B
    B -- 白白的恩典與信心 --> C
    C -- 生命的更新與得勝 --> D

讓我們走進這四幕戲劇,看保羅如何闡述這福音的故事。

第一幕:普世的困境——全人類都在罪與審判之下 (羅1:18-3:20)

  • 敘事呈現: 保羅首先描繪了一幅黑暗的圖景:外邦人因不榮耀神而墮落(1:18-32),而猶太人雖有律法,也未能遵守(2:1-3:8)。結論是:「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3:10, 23)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摧毀任何形式的自義和民族優越感。它讓所有讀者都意識到自己同處於一個絕望的困境中,迫切需要救贖。這是福音故事的問題序幕

第二幕:神義的啟示——在基督裡的稱義與和好 (羅3:21-5:21)

  • 敘事呈現: 在絕望中,保羅宣告了「但如今……」(3:21)。神的義在律法之外已經顯明出來,就是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祂的死作為「挽回祭」,使一切相信的人得以「稱義」(被宣告為無罪)。亞伯拉罕因信稱義的例子(第4章)和亞當與基督的對比(第5章),將這救恩置於救贖歷史的脈絡中。

  • 神學塑造: 這是福音故事的高潮與轉折。它旨在塑造一個單單倚靠基督、因信領受白白的恩典的群體。我們得救不是因為我們是誰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基督是誰並祂做了什麼

第三幕:成聖的爭戰——在恩典中向神而活 (羅6:1-8:39)

  • 敘事呈現: 保羅預期有人會問:「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6:1)他給出一個戲劇性的回答:斷乎不可! 他講述了一個「身份轉換」的故事:我們藉洗禮與基督聯合,向罪死了,如今是向神活著(第6章)。雖然內心仍有掙扎(第7章),但如今在基督裡,「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並靠著聖靈的能力,我們能勝過肉體,成為神的兒女(第8章)。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知自己新身分、並靠聖靈治死罪惡、活出聖潔的群體。稱義必然帶來生命的改變(成聖)。

第四幕:群體的實踐——在愛中活出基督身體的生活 (羅12:1-15:13)

  • 敘事呈現: 基於前面十一章的神學基礎,保羅發出呼籲:「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12:1)。他詳細指導如何在教會中彼此服事(12:3-8)、愛人如己(13:8-10),並如何處理信心軟弱與剛強者之間的關係,核心原則是「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14:19)。

  • 神學塑造: 這是福音故事的必然結果。它旨在塑造一個以敬拜的心生活、在愛中合一、在社群中作見證的群體。福音真理必須在群體生活中被「表演」出來。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羅馬書〉,問題會從:

  • 「因信稱義是什麼教義?」

  • 「我該如何過得勝的生活?」

轉變為:

  • 「我是否接受保羅對人類困境的診斷,徹底放棄靠行為稱義的幻想,單單信靠基督?」

  • 「我是否活出『向罪死、向神活』的新身份,並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聖靈?」

  • 「我們的教會群體,是否活出了第12至15章所描繪的、在愛中彼此接納和服事的圖畫?」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羅馬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部關於「神如何透過基督拯救罪人並建立祂的群體」的完整史詩。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扎根於恩典、在聖靈裡得生、在愛中實踐信仰的群體。保羅闡明的福音,不僅是個人的救贖故事,更是一個重塑群體生活的強大敘事。這卷書向我們證明,神在基督裡的故事,有能力改變個人的生命,也能夠創造一個嶄新、合一、充滿愛的神的子民群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