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福音〉是一次進入「道成肉身」奧秘的深邃旅程。這卷福音書與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風格迥異,它更像一部精心編排的神學戲劇,透過一系列「記號」與深邃的講論,旨在引領讀者進入與永生神的相遇中,並作出生命的抉擇。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約翰如何透過對耶穌言行的獨特敘述,來塑造一個信仰群體,使其確信耶穌是神的獨生子,並透過信靠祂而獲得永恆的生命?
核心前提:約翰福音是「道成肉身的神聖啟示劇」
〈約翰福音〉的敘事從太初開始,將耶穌的故事置於宇宙性的舞台上。核心的戲劇衝突環繞著一個根本問題:
這位從天而降、道成肉身的耶穌,祂的真實身分是什麼?人將如何回應祂?
約翰的答案是: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信靠祂的,就得著生命;拒絕祂的,就留在審判中。 這是一齣關於 「光明與黑暗」、「信與不信」 的戲劇。
敘事神學解讀〈約翰福音〉的核心視角
1. 「道成肉身」的序幕:神在人間的帳幕
敘事呈現: 著名的序言(約1:1-18)宣告了耶穌的先在性與神性:「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而戲劇性的轉折在於:「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1:14)「住在」原文意為「支搭帳幕」,意指神在耶穌裡將祂的榮耀「駐紮」在人間。
神學塑造: 這個開場旨在塑造一個確信耶穌基督完全的神性與真實的人性的群體。信仰的對象不是一位抽象的神,而是那位在歷史中具體顯現的道成肉身者。
2. 「我是」的啟示:耶穌的神聖自述
敘事呈現: 約翰記載了耶穌一系列帶著「我是」的聲明,這直接呼應了舊約中神向摩西啟示的聖名(出3:14)。
「我是生命的糧」(6:35)
「我是世界的光」(8:12)
「我是羊的門」(10:7)
「我是好牧人」(10:11)
「我是復活與生命」(11:25)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
「我是真葡萄樹」(15:1)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策略旨在讓讀者無可推諉地面對耶穌的神聖宣告。祂不僅是教師或先知,祂本身就是人類一切需要(生命、光明、牧養、道路)的終極答案和源頭。
3. 神蹟作為「記號」:指向背後的榮耀
敘事呈現: 約翰不稱耶穌的奇事為「能力」,而稱之為「記號」。他所選擇的七個神蹟(如變水為酒、醫治大臣之子、治好癱子等)都旨在揭示耶穌的某個特定身分與榮耀,引領人進入信心(約20:30-31)。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能透過神蹟「看見」其背後神學意義的群體。神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指向行神蹟者那超越自然的身分。
4. 黑暗與光明的衝突:世界的拒絕
敘事呈現: 耶穌這「真光」來到世界,但「黑暗卻不接受光」(1:5, 10-11)。這種衝突貫穿全書,猶太領袖的敵意與誤解日益加增,最終匯聚於十字架。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預備好面對世界拒絕與誤解的群體。跟隨那位被世界拒絕的主,門徒也當預備走一條不被理解的道路。
5. 親密的團契:臨別的安慰與新命令
敘事呈現: 在最後的晚餐到第17章的臨別講論中,耶穌與門徒進行了極其親密的對話。祂賜下保惠師(聖靈) 的應許(14:16-17, 26),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14:27),並賜下一條彼此相愛的新命令(13:34-35)。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聖靈裡與基督聯合、在彼此相愛中見證基督、並在世上擁有屬天平安的群體。教會的本質是與三一神並彼此相交的團契。
6. 高潮與巔峰:十字架作為榮耀與得勝
敘事呈現: 在約翰筆下,十字架不是悲劇,而是耶穌得榮耀的時刻(12:23-24; 17:1)。祂在十字架上宣告「成了!」(19:30),表明救贖大工已經完成。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並委託彼得「餵養我的羊」(21:15-17)。
神學塑造: 這是約翰敘事的神學頂點。它旨在塑造一個以十字架為榮耀中心、深信救恩已經完成、並在復活主愛激勵下牧養群羊的群體。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約翰福音〉,問題會從:
「耶穌行了什麼神蹟?」
「『我是』的宣告是什麼意思?」
轉變為:
「我是否真正相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神子,並讓祂在我生命的每個領域作主?」
「耶穌的哪一個『我是』的宣告,最觸動我當下的需要?我是否到祂這裡來得滿足?」
「我是否在世界的『黑暗』中,勇敢地為『真光』作見證?」
「我的生命是否體現出與基督和弟兄姊妹的『親密團契』,並活出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約翰福音〉,就是將它視為一部邀請人進入永恆生命的「神聖啟示錄」。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確信基督神性、在祂的『我是』宣告中找到生命答案、在世界的敵意中為光作見證、在十架榮耀中得著確據、並在彼此相愛中活出三一神相交生命的群體。約翰寫作的目的極其明確:「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20:31)這卷書至今仍在向每一位讀者發出這生命攸關的邀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