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撒迦利亞書〉是一次進入「異象、盼望與彌賽亞預言」的壯麗旅程。這卷書與〈哈該書〉同期,旨在鼓勵從被擄歸回的群體重建聖殿與社群。然而,撒迦利亞將這項具體的工程,置於一個極其宏大、充滿象徵與末世論色彩的救贖敘事之中。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一系列複雜的夜間異象和關於未來的預言,如何為一個弱小的重建群體提供神學視野,使他們看見自己正參與在神終極的救贖計劃中,並認出那位將要來的君王與僕人?
核心前提:撒迦利亞書是「從重建到終末的神聖藍圖」
〈撒迦利亞書〉的敘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宛如一部戲劇的上下半場:
上半場(1-8章): 以八個夜間異象為核心,關乎當下的潔淨、安慰與重建。
下半場(9-14章): 通常被稱為「撒迦利亞的啟示錄」,關乎末後的日子與彌賽亞的來臨。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這個弱小的歸回群體所進行的微小重建工作,與神宏大的宇宙性救贖計劃有何關聯?他們如何能持守盼望?
〈撒迦利亞書〉的回答是:你們的重建是神建立祂永恆國度的序幕。那位將要來的君王與牧人,將完成最終的潔淨、拯救與統治。
敘事神學解讀〈撒迦利亞書〉的核心視角
上半場:八個異象——神在歷史中的護理與潔淨
這八個異象構成了一個連貫的敘事,旨在安慰和指導歸回的群體:
騎馬者在番石榴樹中(1:7-17): 神在全地巡行,祂關心耶路撒冷,並應許施恩安慰。
四角與四匠人(1:18-21): 那些打散猶大的列國(四角),自己將被毀滅(四匠人)。
拿準繩的人(2:1-13): 耶路撒冷將被重建,充滿居民,神必作她的保護與榮耀。
大祭司約書亞受潔淨(3:1-10): 在撒但的控告面前,神親自潔淨並恢復祂的祭司體系,預備「苗裔」的來臨。
金燈臺與兩棵橄欖樹(4:1-14): 重建工作非靠勢力才能,乃靠神的靈。領袖(所羅巴伯和約書亞)是「受膏者」,靠靈而立。
飛行的書卷(5:1-4): 神要審判並除滅地上的偷竊與起假誓的罪。
量器中的婦人(5:5-11): 將全地的罪惡(象徵性地集中在「示拿」-巴比倫)徹底移除。
四輛戰車(6:1-8): 神的靈在全地執行審判,帶來安息。
神學塑造: 這一系列異象旨在塑造一個深信神在幕後掌管歷史、為祂子民爭戰、並進行潔淨工作的群體。它將眼前的重建,與神對罪惡的終極審判和對子民的恢復聯繫起來。
下半場:兩個默示——彌賽亞的苦難與榮耀
下半場的敘事轉向未來,充滿了關於彌賽亞的關鍵預言:
謙和的君王(9:9):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敘事呈現: 這位君王不是以戰馬的形像出現,而是以謙和、和平的姿態來臨。
神學塑造與指向基督: 這個預言在耶穌榮入耶路撒冷時(太21:4-5)得到了精準的應驗。它塑造一個群體,使其認識到神的拯救方式常是謙卑與犧牲的,顛覆世界的權力觀念。
被扎的牧人(12:10):
「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
敘事呈現: 這裡出現了一個驚人的轉折:百姓要仰望一位「被他們所扎」的神,並為此哀哭。
神學塑造與指向基督: 這直接預言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被扎(約19:34, 37),以及隨後帶來的悔改與聖靈的澆灌。它指向了救贖的核心——一位為百姓代罪受死的牧人。
擊打牧人,羊群分散(13:7):
「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擊打牧人,羊就分散……」
敘事呈現: 神親自命令擊打祂的牧人。
神學塑造與指向基督: 耶穌在最後一晚引用這節經文,預言門徒因祂被捕而離散(太26:31)。這揭示了彌賽亞的受苦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
核心信息:真實的敬拜與社會公義
敘事呈現(7:8-10): 與先知傳統一致,撒迦利亞強調神所要的是真實的敬拜,體現在社會公義中:「你們要按至理判斷,各人以慈愛憐憫弟兄。不可欺壓寡婦、孤兒、寄居的,和貧窮人。」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撒迦利亞書〉,問題會從:
「這些異象是什麼意思?」
「哪些預言已經應驗?」
轉變為:
「我們今日的『重建事工』(教會建造、福音使命)如何與神終極的國度計劃相連?我們是否靠聖靈而非勢力在進行?」
「我們是否認出並接受耶穌是那位『謙和的君王』和『被扎的牧人』?這如何改變我們對權力、成功和事奉的理解?」
「我們的信仰群體,是否活出了那種將真實敬拜與社會公義相結合的生活?」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撒迦利亞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部連通舊約與新約的宏偉橋樑。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擁有神聖視野、在聖靈能力中事奉、深深認同那位受苦與得榮的彌賽亞、並在生活中踐行公義與憐憫的群體。這卷書向我們保證:神正在歷史中工作,從重建耶路撒冷的碎石,到建立祂永恆的國度;而這一切,都在那位騎驢進城、又被扎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身上,達到了巔峰與圓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