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瑪拉基書〉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瑪拉基書〉是一次直面「信仰形式主義」與「神聖之愛」的尖銳對話。這卷舊約的結尾,不是以宏大的異象結束,而是以一連串神與祂百姓之間充滿張力的辯論作結,為整個舊約敘事畫上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省略號,並強烈地指向一位將要來的「立約使者」。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一系列關於奉獻、婚姻與敬拜的激烈質問,如何揭露一個信仰群體靈性麻木的根源,並在責備中呼喚他們歸回,同時為新約的來臨鋪平道路?


核心前提:瑪拉基書是「信仰倦怠中的神聖質詢」

〈瑪拉基書〉的敘事採用獨特的 「控告-辯駁-回應」 循環結構。神提出指控,百姓傲慢或麻木地反問「在何事上?」,神則給予嚴厲而清晰的回答。

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在宗教儀式上一切照舊,內心卻充滿對神的輕慢、對盟約的背叛時,神將如何喚醒他們?

〈瑪拉基書〉的回答是:透過尖銳地揭示他們的罪,並宣告那將要來進行煉淨與審判的立約使者。


敘事神學解讀〈瑪拉基書〉的核心視角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瑪拉基書〉如何通過一系列神與百姓的對話循環,逐步揭露問題的本質,並最終指向耶穌基督的來臨,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flowchart TD
    subgraph A[對話循環: 神的質詢與百姓的辯駁]
        A1[“神: 你們在何事上愛我們?<br>百姓: 在何事上?”]
        A2[“神: 在將殘喘的獻為祭物上”]
        A3[“神: 在事奉上煩瑣<br>與休妻娶外邦女子上”]
        A4[“神: 在奪取當納的十分之一<br>上”]
    end

    B[問題核心:<br>信仰形式主義與靈性麻木]

    C[“神的解決方案:<br>立約使者的來臨”]

    C1[“以利亞的預備<br>心靈的歸回”]
    C2[“立約使者的審判<br>與煉淨”]

    D[“敘事指向<br>耶穌基督”]

    A --> B
    B --> C
    C --> C1 & C2
    C1 & C2 --> D

讓我們跟隨這條敘事線索,看神如何一步步喚醒祂的百姓。

1. 愛的爭論:關係的根基動搖

  • 敘事呈現(1:2-5): 神首先宣告:「我愛你們。」百姓卻輕蔑地反問:「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這表明他們完全感受不到、也不相信神的愛。

  • 神學塑造: 這個開場白旨在喚醒群體對神愛的感受與記憶。所有信仰的偏差,其根源都在於對神愛的懷疑與遺忘。

2. 敬拜的輕慢:宗教活動中的褻瀆

  • 敘事呈現(1:6-14): 神指控祭司將瞎眼、瘸腿、有病的牲畜獻上,他們不敢獻給省長,卻敢獻給萬軍之耶和華(1:8)。他們視壇上的事為「煩瑣」(1:13)。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敬拜中尊神為大、獻上最好的群體。它揭露了形式主義的本質:用最少的代價維持宗教的外殼,內心卻充滿輕蔑

3. 盟約的背叛:婚姻與信仰的混亂

  • 敘事呈現(2:10-16): 百姓一方面「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另一方面隨意休棄年輕時所娶的妻。神宣告「我恨惡休妻的事」(2:16)。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婚姻和社會關係中持守聖約忠誠的群體。它揭示,對神的忠誠與對人的忠誠(尤其是婚姻盟約)無法分割。

4. 十一奉獻的奪取:挑戰神的供應

  • 敘事呈現(3:8-12): 神直接指控:「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百姓依然反問:「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神回答:「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上。」並邀請他們試試看,若將當納的送入倉庫,神是否傾福與他們。

  •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財物上信靠神、以此作為與神關係試金石的群體。它將奉獻從律法責任,提升到信靠關係的層面。

5. 敘事的高潮與解答:立約使者的來臨

  • 敘事呈現(3:1-5; 4:1-6): 面對這全面的靈性破產,神給出的終極答案不是更多的律法,而是一個人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3:1)
    這位使者來,為要煉淨人心,施行審判。在他以先,神要差遣以利亞(預表施洗約翰)來,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4:5-6)。

  • 神學塑造與指向基督: 這是舊約最後的預言,將所有希望寄託於一位將要來的彌賽亞施洗約翰應驗了「以利亞」的角色(太11:13-14),而耶穌正是那位「立約的使者」,祂來煉淨祂的教會,並以自己立定了新約。這塑造一個熱切盼望基督、並在祂的審判與恩典中尋求潔淨的群體。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瑪拉基書〉,問題會從:

  • 「十一奉獻是命令嗎?」

  • 「離婚一定是罪嗎?」

轉變為:

  • 「我的信仰生活是否流於形式?我是否在事奉和奉獻上,表現出對神的『輕慢』?」

  • 「我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婚姻)是否反映了對盟約的忠誠,見證了神的信實?」

  • 「我是否在期待那位『立約的使者』——耶穌基督——來煉淨我的生命?我的心是否預備好,迎接祂的來臨?」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瑪拉基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面檢驗信仰質地的「靈性診斷鏡」。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真實愛神、在敬拜中獻上最好、在關係中持守忠誠、在財物上全然信靠、並熱切等候基督再來的群體。舊約在這卷書中結束,不是帶著圓滿的句號,而是帶著一個迫切的問號和驚嘆號——問我們今日是否依然靈性麻木,並驚嘆於那位即將來臨、解答一切問題的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