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聖經考據學與歷史學中非常關鍵的問題。「申命記派歷史」是一個現代聖經學術理論,用於理解《舊約》中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下〉這六卷書的編纂背景、神學觀點和歷史脈絡。
以下將詳細解釋何謂「申命記派歷史」,並列出其最重要的相關著作(包括聖經經卷與學術研究)。
一、 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1. 核心定義:
「申命記派歷史」是指《希伯來聖經》中,從〈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到〈列王紀上、下〉這六卷書的集合。學者認為這六卷書並非獨立寫成,而是由一批持有相同神學觀點的編者(被稱為「申命記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是巴比倫之囚時期),根據古代史料,以〈申命記〉的核心思想為綱領,進行系統性編修而成的一部連貫的偉大史書。
2. 核心神學框架:
這部歷史巨著貫穿著一個清晰的神學邏輯,即 「申命記式盟約循環」:
順服盟約 → 蒙神賜福(國家強盛、國泰民安)
崇拜偶像、背棄耶和華 → 招致神的審判(災禍、戰敗)
在苦難中回轉、向神呼求 → 神興起士師或君王施行拯救
再度背棄...(如此循環,尤其在〈士師記〉中最為典型)
最終,這個循環解釋了為何北國以色列(主前722年)和南國猶大(主前586年)會亡國:正是因為他們持續不斷地背約,導致了神透過亞述和巴比倫這兩個帝國對他們施行了最終的審判。
二、 「申命記派歷史」包含的聖經經卷(核心著作)
這六卷書本身就是「申命記派歷史」最重要的文獻載體:
〈約書亞記〉:描述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並以遵守申命記律法為成功的條件(書1:8)。
〈士師記〉:展現「背約-受罰-呼求-拯救」的循環模式,結論是「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為君主制的出現鋪墊。
〈撒母耳記上、下〉:記載君主制的建立。對掃羅和大衛的評價,緊扣他們是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列王紀上、下〉:評價南北國歷代君王的標準高度一致:是否廢去邱壇、專一在耶路撒冷敬拜,並遵守摩西的律法。約西亞王(王下22-23章)因發現並遵行「律法書」(學者認為即申命記的核心)進行改革,而被譽為最理想的君王。
三、 重要的學術研究著作(現代聖經批判學)
以下是推動和發展「申命記派歷史」理論的關鍵學者及其著作:
1. 開創性研究:
馬丁·諾斯(Martin Noth):1943年出版的德文著作《申命記派歷史》(Überlieferungsgeschichtliche Studien),是提出此理論的奠基之作。他首次論證了從〈申命記〉到〈列王紀〉是一個連貫的歷史作品,由一位在巴比倫被擄時期(主前6世紀)的猶太編史家,為了解釋亡國之痛而編寫。
2. 拓展與修正:
格哈德·馮·拉德(Gerhard von Rad):他發展了諾斯的理論,認為申命記派歷史家不僅是解釋審判,也包含了應許與救贖的主題,特別是大衛之約(撒下7章)為未來帶來了盼望。
法蘭克·摩爾·克羅斯(Frank Moore Cross):提出了著名的「雙重版本」理論。他認為申命記派歷史並非一次完成,而是在約西亞王時期(主前7世紀) 有一個最早的版本,旨在為約西亞的改革提供意識形態支持;後來的被擄時期編者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審判的視角。
摩西·溫菲爾德(Moshe Weinfeld):其巨著《申命記與申命記派學校》(Deuteronomy and the Deuteronomic School)詳細比較了〈申命記〉的用詞、文體和神學觀念與其他經卷的關聯,確立了「申命記派」群體的存在及其思想特徵。
3. 總結性與導論性著作:
《申命記派歷史:一種文學-社會學的進路》(The Deuteronomic History: A Sociologic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F. Campbell and Mark A. O'Brien. 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教科書。
《申命記派歷史》(The Deuteronomic History), by Thomas Römer, in the Fortress Press series. 提供了最新的學術綜述。
總結
「申命記派歷史」不僅是一個聖經文學分析的工具,更是一個神學解釋的框架。它告訴我們,〈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並非客觀的歷史記錄,而是帶有強烈神學目的的信仰反思。它回答了被擄的以色列人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為何會落到如此田地?」其答案是:並非耶和華神無能,而是我們自己因背棄與祂所立的盟約而招來了咒詛。這套理論至今仍是理解《舊約》歷史書卷最有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典範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