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常簡稱《四書集注》)是朱熹(1130-1200)畢生心力之作,不僅是宋明理學的里程碑,更是元、明、清三朝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對後世東亞思想與文化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以下為您從學術角度詳細解析這部經典。
一、 核心定位:理學的集大成與道統的確立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目的在於:
建立新的經典體系: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從眾多儒家經典中提升出來,結集成一個高於「五經」的核心思想體系。他認為「四書」是學習「五經」的階梯,直接體現了儒家的「道統」心傳。
闡發理學思想:這不是客觀的註疏,而是藉由為四書作注,系統性地闡述他自己的程朱理學思想,建構一個完整的哲學世界觀。
提供成聖藍圖:為士人提供一套清晰明確的「內聖外王」修養方法與實踐路徑。
二、 內容與結構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章句」與「集注」。
《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章句」 意指對文章進行分章、斷句,並闡釋其大義。
朱熹對《大學》進行了大幅調整,將其分為「經」一章(他認為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和「傳」十章(他認為是曾子之意,其門人記之)。他認為舊本有錯簡,並親自補寫了著名的 「格物致知」傳(即第五章)。
他將《中庸》分為三十三章,並極力推崇,認為其傳授了儒家「心法」。
《論語集注》、《孟子集注》
「集注」 意指彙集歷代學者(尤其是北宋理學家如程顥、程頤、張載等)的註解,並在最後附上自己的按語和裁斷。
他並非簡單羅列,而是「薈萃眾說而斷以己意」,透過選擇和評論,將各家學說統合到自己的理學框架下。
三、 核心哲學思想(透過註解所闡發)
朱熹透過註解四書,系統性地建立了以下理學核心概念:
1. 「理」本論與「太極」
他將《論語》中的「仁」、《孟子》中的「性善」、《大學》的「明德」、《中庸》的「天命之謂性」和「誠」,都統一到「理」這個最高範疇之下。
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終極的「理」,總括萬物之理即為「太極」。他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2. 「格物窮理」的認識論與修養論
這是他對《大學》「格物致知」的創造性詮釋。
「格,至也。物,猶事也。」 即接觸事物。
「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即徹底探究事物的道理。
他認為,通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 「豁然貫通」 ,從而領悟到萬事萬物共同的、最終的「天理」。這是成為聖賢的根本方法。
3. 「心、性、情」與「道心、人心」
他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的「性即理也」命題,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是純善的。
他提出 「心統性情」 ,認為心是主宰,能統攝本性(性)和情感(情)。
他區分 「道心」 (源於天理、至善之心)與 「人心」 (源於形氣之私、有善有惡之心),修養的目標就是「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4. 「道統論」
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明確提出了儒家的道統傳承譜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此後道統中絕,直到北宋二程才重新接續。他透過此舉,確立了理學在儒家思想中的正統地位。
四、 歷史影響與評價
正面影響:
確立正統: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思想權威,塑造了士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普及儒學:四書體系比五經更簡明,使儒學教育更易推行。
影響東亞:深刻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儒學發展。
負面批評:
思想禁錮:作為科舉標準答案,束縛了士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力。
支離破碎:陸王心學批評其「格物窮理」的方法過於「支離」,忽略了反求本心的簡易功夫。
以理殺人:後世對「存天理,滅人慾」等觀念的僵化運用,被批評為壓制人性的工具。
總結來說,《四書章句集注》不僅是一部古籍註釋,它本身就是一套體系嚴密、影響深遠的哲學巨著。 它代表了朱熹對儒家思想的創造性總結與昇華,是理解中國後期傳統社會思想文化的關鍵鑰匙。無論是贊同還是批判,都無法繞開它所形成的巨大思想典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