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 2025

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里程碑式巨著,也是當代新儒家哲學體系的核心奠基之作。這部著作不僅是對宋明理學的歷史性梳理,更是一套牟先生本人原創的哲學系統的建構。

以下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這部經典的核心論題與其劃時代的貢獻。

一、 核心定位:哲學的判教與體系的建立

牟宗三撰寫《心體與性體》的根本目的,並非簡單地「復述」宋明理學,而是要進行 「判教」

  • 「判教」的定義:源自佛教,意指以一個確定的哲學標準,對所有思想體系進行分析、評判,確定其層次高低、偏圓與正誤,從而建立一個有序的思想譜系。

  • 牟先生的目標:為整個宋明理學六百年的發展,建立一個清晰的哲學地圖,指出何為儒家「正統」(即「圓教」),何為「歧出」。


二、 核心論題:心體、性體與「即存有即活動」

要理解他的判教,必須先掌握一對最關鍵的形上學概念:「心體」 與 「性體」,以及其核心判準:「即存有即活動」

1. 「性體」

  • 指人的內在本性、道德實體。它即是 「天理」 在於人者,是萬物存在的超越根據。它側重於客觀性、普遍性與靜態的存有性。它是人之所以能成就道德的超越根據

2. 「心體」

  • 指人的道德本心、良知。它不只是認知心,其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創造性、能動性的實體。它側重於主觀性、能動性與動態的活動性。它是人當下就能進行道德實踐的內在動力

3. 關鍵判準:「即存有即活動」

  • 這是牟宗三判教的最高標準

  • 「存有」:指作為萬物存在之根本依據的本體(理、性)。

  • 「活動」:指此本體自身就能自發地、創造性地發動並呈現為道德實踐,它本身即是生生不息的創生實體。

  • 「即存有即活動」:意指那個作為宇宙人生終極根據的本體,其自身就是能動的、活潑潑的創造力量,而非一個靜止不動的、只存在而不活動的抽象理則。


三、 對宋明理學的三大判分

基於以上標準,牟宗三將宋明理學大家劃分為三系

第一系(正統):周敦頤、張載、程顥 → 胡宏 → 劉宗周

  • 特點「由《中庸》、《易傳》回歸於《論》、《孟》」

  • 評價:他們所體證的本體(天道、仁體、性體)是 「即存有即活動」 的。程顥所謂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便是將宇宙本體視為生生不息的創生之仁。此系是走向正統的預備階段。

第二系(正統之極致):陸九淵 → 王陽明

  • 特點「直承孟子而來」,強調 「心即理」

  • 評價:這是最圓熟的正宗。王陽明的「良知」本身就是 「心體」 ,它同時就是 「性體」 與 「天理」 。良知不是一個靜態的認知對象,而是 「知是知非」 並 「好善惡惡」 的活動本身,是徹頭徹尾 「即存有即活動」 的。此系被牟宗三譽為儒家「心學」的圓滿形態。

第三系(歧出):程頤 → 朱熹

  • 特點「別子為宗」

  • 評價:這是牟宗三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判斷。他認為,朱熹將 「理」(性體)理解為一個 「只存有而不活動」 的靜態存有

    • 在朱熹系統中,「理」本身不活動,活動的是「氣」。

    • 心與理為二,心是氣之靈,需要通過「格物窮理」的認知方式,去把握那個外在的、靜態的「理」。

    • 這種將「存有」與「活動」分開的形態,偏離了先秦儒家與孟子、《易傳》「即存有即活動」的正統,轉向了一種主智主義的、靜涵靜攝的形態,故為「歧出」。儘管朱熹成就巨大,影響後世最深,但在哲學的根本形態上,他只是「別子為宗」。


四、 哲學的現代使命:「良知自我坎陷」說

《心體與性體》的終極關懷,是解決「內聖如何開出新外王」的現代性難題。為此,牟宗三在此書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 「良知自我坎陷」 說。

  • 問題:作為道德主體的「良知」(價值世界),如何能開出民主與科學(事實世界)?

  • 解決方案:「良知」為了實現科學與民主這些客觀架構,必須主動地、自覺地 「自我坎陷」(自我否定、自我轉折)。

  • 過程:良知暫時從「與物無對」的直觀狀態中退開一步,轉化出一個 「執」 的認知主體。這個認知主體將世界視為外在的、客觀的對象來研究,從而為科學知識提供了主體條件。同樣,也坎陷出權利義務主體,為民主法治奠定基礎。


總結

《心體與性體》的偉大貢獻在於:

  1. 系統性地重建了儒家的形上學,確立了「道德主體」同時即是「宇宙本體」的「道德的形上學」。

  2.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哲學判教體系,使紛繁的宋明理學有了清晰的哲學脈絡。

  3. 為儒家思想的現代化開闢了道路,「良知自我坎陷」說是其創造性轉化的典範。

這部著作不僅是對歷史的解釋,更是一套充滿原創力的當代哲學宣言,它強力地論證了:儒家思想並非過時的道德格言,而是一套足以與西方最深奧的哲學體系對話的、深刻而完備的智慧系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