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定位:對理學與心學的「反動」
要理解實學與氣學,必須將它們置於宋明理學的發展脈絡中:
程朱理學:傾向於「理在氣先」,追求超越的「天理」,其「格物窮理」易流於書本上的知識考證,與社會現實脫節。
陸王心學:強調「心即理」,專注於內心的良知發明,其未流則易陷入「空談心性」,不務實際。
實學與氣學,正是對上述兩種「空疏」傾向的反動與修正。 它們要求思想學問必須紮根於現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
二、 「實學」的核心內涵: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
「實學」在明清之際主要指一種 「經世致用」 的學風與思想傾向。它強調學問必須有裨益於國計民生。
主要特點:
批判性:激烈批評理學家的「空談心性」和腐儒的「徒知誦讀」。
實踐性:強調「習行」、「實踐」,知識必須透過親身實踐來驗證和獲取。顏元是典型,他認為讀書如同學醫,讀再多醫書也不會看病,必須親自臨床實習。
實效性:關注具體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問題,如土地制度、賦稅改革、水利工程、邊防戰略等。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便是典範。
知識範圍的擴展:除了傳統經史,更重視史學、地理、曆算、農學、兵學、刑律等「有用之學」。
核心關懷: 「學」如何轉化為「用」?
三、 「氣學」的核心內涵:唯物傾向的哲學基礎
「氣學」則是一套本體論與宇宙論體系。它主張「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終極實體,反對朱熹那種超越而靜態的「理」。
主要論點:
氣本論:認為「氣外更無虛託孤立之理」(王夫之)。「理」只是氣運動變化的內在條理與法則(「理在氣中」、「理即氣之理」)。
物質性與永恒性:氣是永恆不滅、充滿活力的物質性存在。王夫之的「太虛一實」、「氤氳生化」說,將宇宙視為一個氣化流行的實在過程。
重視經驗與實在:由於世界是由實在的「氣」構成,那麼認識世界就必須從具體的、物質的現象(氣之聚散)入手,這為重視經驗知識的實學提供了哲學上的合法性。
核心關懷: 「世界是什麼?」其答案指向了一個物質性的、運動的、可被經驗認識的實在。
四、 兩者的深層關係:體用與相互支撐
如圖所示,實學與氣學並非兩個孤立的流派,而是存在著「氣學為體,實學為用」的緊密關係:
氣學為實學提供「世界觀基礎」:
如果像朱熹那樣,認為真理(理)是超越於現象世界(氣)之外的,那麼研究具體的、物質的世界就顯得次要。
但氣學論證了,「理」就在具體的「氣化」過程中。因此,要探求真理,就必須深入研究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如農業、軍事、制度)。這從本體論上支持了實學的實踐路線。
實學是氣學的「必然要求」:
一個以「氣」為本體的哲學,必然導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既然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氣化流行,那麼學問就不能是空虛的,必須落實到「利用厚生」的實踐層面。
可以說,實學是氣學哲觀在社會政治領域的邏輯推演和具體展開。
以明清之際的大家為例:
王夫之(船山):是氣學的集大成者,其深刻的哲學論證為經世致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本身也是實學的踐行者,其史論著作充滿了對現實政治的關懷。
顏元、李塨(顏李學派):是實學的激烈實踐者,他們猛烈抨擊空疏之學,極度強調「習行經濟」。他們的思想背後,正是以一種樸素的氣本論和經驗論作為支撐。
戴震:其氣學思想表現為「理在氣中」和「血氣心知」的認識論。他以此批判程朱理學「以理殺人」,並將「理」還原為人情慾望的恰當滿足,這本身就是一種關注現實民生的實學精神。
總結
實學與氣學共同代表了中國思想從「形上玄思」向「經驗實證」的內在轉向。
氣學從哲學本體論上完成了顛覆,將思想的焦點從超越的「天理」拉回到現實的「氣化世界」。
實學則在實踐方法論上提出了綱領,要求學問必須服務於現實,解決實際問題。
二者一內一外,一體一用,共同構成了十七世紀以後中國思想史上最具活力與批判精神的思潮,也為後世接納西方科學思想預備了內在的土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