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8, 2025

N. T. Wright 的「保羅新觀」的主要學術論據

 N. T. Wright 的「保羅新觀」 是近年來新約研究中最具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學派之一。

需要先釐清一個概念:「保羅新觀」本身是一個涵蓋多位學者的廣義運動,N. T. Wright 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但他的觀點更為宏大,通常被稱為「保羅與神子民的新觀」或他自己所稱的「新新觀」

以下將詳細闡述 N. T. Wright 對保羅神學的重新詮釋及其背後的學術論據。

核心論點概要

Wright 的核心論點是:我們長期以來透過宗教改革(特別是路德宗)的個人得救鏡片來閱讀保羅,這扭曲了保羅原本所要處理的問題。 保羅關心的不僅僅是「我作為一個罪人,如何能找到一位慈愛的上帝?」,而更是一個關於 「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如何實現了祂對以色列和整個世界的救贖計畫?」 的宏大敘事。


Wright 的主要學術論據

他的論據可以從他對幾個核心概念的重新定義來理解:

1. 對「神的義」的重新定義

  • 傳統觀點(稱義教義):「神的義」通常被理解為一種從神而來、歸算給信徒的法律地位或身份(即「因信稱義」中的「義」)。這主要是一個關於個人如何「得稱為義」的司法概念。

  • Wright 的觀點:「神的義」首要是指神本身的信實——即神信守祂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的屬性。神是公義的,意味著祂是信實的,祂會兌現對祂子民的應許。

    • 學術論據

      • 舊約背景:在《以賽亞書》、《詩篇》等經卷中,「神的義」常與祂的「救恩」和「信實」並列(如賽 46:13, 51:5-8, 詩 98:2)。這是一個救贖性、盟約性的概念,而非僅僅是司法性的。

      • 保羅經文:在《羅馬書》1:16-17,福音是「神的義」正在顯明出來。Wright 認為,這是指神信實地透過耶穌基督,實現了祂對以色列和萬國的救贖應許。神的「義」是祂的救贖行動,而不僅僅是祂頒布的一個地位。

2. 對「稱義」的重新定義

  • 傳統觀點:「稱義」是個人得救的瞬間,是基督教教義的基石,核心是「因信稱義」與「因行為稱義」的對立。

  • Wright 的觀點:「稱義」是盟約框架下的司法宣告,它回答了一個更具體的問題:「誰是神的真子民?」 這個宣告確認一個人已經是神家中的一員。

    • 學術論據

      • 上下文:保羅討論「稱義」最激烈的經文(如羅馬書、加拉太書),背景都是外邦人是否需要通過行割禮、守律法才能成為神子民的爭論。

      • 核心論點:Wright 認為,「因信稱義」與「因律法之行為稱義」的對立,並非「靠恩典」與「靠努力」的普遍對立,而是 「憑藉相信彌賽亞」與「憑藉猶太身份標記(如割禮、飲食條例)」 這兩種成為神子民方式的對立。

      • 功用:「稱義」的教義定義了神的大家庭的邊界——這個家庭是基於對基督的信,而非種族或律法行為。它是一個 「生態學」教義(誰屬於基督群體),而非「救恩次序」教義(如何接受基督)。

3. 對「福音」的重新定義

  • 傳統觀點:福音主要是關於耶穌為我的罪而死,使我可以透過信祂而得永生。

  • Wright 的觀點:福音首先是關於 「耶穌是主」 的宣告。這是一個公開的、政治性的宣告,宣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就是舊約應許的那位彌賽亞(基督),是世界真正的王。

    • 學術論據

      • 詞源:「福音」在羅馬世界常用來宣揚凱撒的即位、生日或勝利。保羅刻意使用這個詞,是為了與凱撒的「福音」形成對抗。

      • 保羅經文:林前 15:1-8 清晰地將「福音」定義為關於耶穌的生、死、復活和彌賽亞身份的敘事。羅 1:1-5 也將福音與大衛的後裔、神子的身份相連。這是一個關於耶穌故事的宣告,而不僅僅是一個救恩公式。

4. 對保羅與猶太教關係的重新詮釋

這是整個「保羅新觀」的基礎,由 E. P. Sanders 等人奠定。

  • 傳統觀點:第一世紀的猶太教是僵化的「律法主義」,人試圖透過積累善行來賺取救恩。保羅反對的正是這種靠行為稱義的體系。

  • Wright 的觀點(遵循 Sanders):第一世紀的猶太教是 「約律主義」 。猶太人視自己為神的選民,是基於神的恩典(出埃及)。律法(Torah)是神賜給祂已蒙救贖之子民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維持在盟約之內的途徑,而非「賺取」救恩的手段。

    • 保羅批判的對象:因此,保羅所反對的,不是猶太人靠行為「自救」的努力,而是他們將 「律法」視為界定神子民、實現神應許的終極邊界和工具。他反對的是一種民族性的特權和排他性。律法的問題在於它無法帶來生命,反而帶來了「定罪」和「分裂」(在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築牆)。


總結與影響

N. T. Wright 將保羅置於一個宏大的救贖歷史敘事中:

  1. 神的計畫:神揀選亞伯拉罕和以色列,目的是要透過他們修復因罪而破碎的世界(創世記12章)。

  2. 以色列的失敗:以色列本身也陷入罪中,未能成為讓萬國得福的管道,反而需要被救贖。

  3. 彌賽亞的代表:耶穌作為以色列的完美代表,擔當了盟約的咒詛(死亡),並完成了以色列的使命。

  4. 新子民的創造:復活開啟了新的創造。所有「在基督裡」的人,無論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都成為亞伯拉罕家族的真後裔,是神的新造物。

  5. 最終的成全:教會作為神的子民,被差派到世界,宣告「耶穌是主」,並活出新的生命,直到萬物更新。

批評與爭議:
Wright 的觀點也引來許多批評,特別是來自福音派陣營:

  • 淡化個人罪與救恩:批評者認為他過於強調群體和宇宙性救贖,淡化了個人罪孽與因信稱義的教義。

  • 重新定義核心術語:批評者認為他對「神的義」和「稱義」的重新定義偏離了宗教改革的正統。

  • 與路德傳統的張力:他的理論被視為對路德宗稱義觀的直接挑戰。

儘管存在爭議,N. T. Wright 的「保羅新觀」強迫整個學界重新回到第一世紀的猶太背景中,以更歷史、更敘事性的角度來閱讀保羅,其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