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25

申命記派歷史如何看約翰福音?

 這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問題,它觸及了新約神學的多樣性。與《馬太福音》不同,《約翰福音》與申命記派歷史(DtrH)的對話發生在一個更為深邃、更具哲學與宇宙論色彩的層面

如果說《馬太福音》是沿著DtrH的歷史-君王敘事線索來證明耶穌是彌賽亞,那麼《約翰福音》則是抓住了DtrH背後那個更根本的神學核心——上帝的自我啟示與臨在,並宣告這一切在耶穌身上得到了終極的、道成肉身的實現

DtrH會將《約翰福音》視為對其基礎神學預設的 「終極確認與徹底顛覆」 。「確認」在於其目標一致:見證獨一的上帝;「顛覆」在於其方法:上帝如今在一個人身上被人看見、聽見、摸到。

以下是DtrH神學框架與《約翰福音》內容之間的核心對話:

1. 從「上帝的話語」到「道成肉身」

  • DtrH的基礎:在DtrH中,上帝主要透過祂的話語(透過先知、律法)來與祂的子民溝通並掌管歷史。這話語是有效的、必會應驗的。

  • 《約翰福音》的顛覆性宣告:約翰將這個「話語」人格化、位格化了。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 14)
    這裡的「道」希臘文是Logos,它對應於舊約中上帝那帶有能力的話語(「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DtrH所記錄的,是上帝的話語臨到先知;而約翰見證的是,上帝的話語成了一個人——耶穌。這是啟示的頂點。

2. 從「上帝的選擇與立名」到「以馬內利」

  • DtrH的核心關懷:DtrH極度關心上帝選擇在何處立祂的名居住,即耶路撒冷的聖殿(申12:5, 11)。聖殿是上帝臨在的象徵。

  • 《約翰福音》的重新定義:約翰將上帝臨在的焦點,從建築物轉移到了耶穌這個人身上。

    • 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敬拜不再關乎「這山」(基利心山)或「耶路撒冷」,而是要用「心靈和誠實」(約4:21-24)。

    • 最關鍵的是,耶穌以自己的身體為殿:「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約2:19-21)
      在耶穌裡,上帝的臨在(Shekinah)不再是停留在聖殿至聖所中的榮光,而是在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上行走、說話、行動。

3. 對摩西與律法的成全與超越

  • DtrH的權威:DtrH的頂峰是摩西和祂所傳遞的律法。《申命記》是摩西的遺訓。

  • 《約翰福音》的宣告:耶穌被呈現為那位超越摩西的終極啟示者

    「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1:17)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約5:46)
    耶穌不是來廢掉律法,而是作為律法所指向的終極實體,來成全並超越它。祂是嗎哪(約6)、是活水(約4)、是世界的光(約8)、是好牧人(約10)——這些都是摩西時代的預表和象徵,在耶穌身上成為現實。

4. 「揀選」與「約」的重新定義

  • DtrH的框架:揀選與約主要關乎以色列民族

  • 《約翰福音》的普世性:救恩依然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但接受的方式是個人的、普世的信心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
    上帝的「新約」群體,不再是基於血統,而是基於對道成肉身的聖子的信心。

總結:DtrH會如何看《約翰福音》?

對於申命記派歷史而言,《約翰福音》會是:

  1. 一個令人震驚的實現:DtrH所渴望的——上帝清晰地與祂的子民同在、向他們說話——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實現了。上帝不再隱藏在雲中、聖殿中或先知的話語後,而是親自站在他們當中

  2. 一個神學上的挑戰:它將DtrH的一切象徵(聖殿、節期、律法、摩西)都視為預備性的影兒,而耶穌是實體。這對堅守DtrH形式的人來說,是極難接受的。

  3. 一個連貫的見證:儘管方式不同,但《約翰福音》與DtrH的終極目標一致:見證獨一的真神,並呼召人以忠誠和順服來回應祂的啟示。在DtrH中,回應是遵守聖約;在《約翰福音》中,回應是「信子」(約3:36)。

因此,《約翰福音》是DtrH神學的「道成肉身版」。它接過了DtrH關於上帝主權、啟示與臨在的所有主題,並將其推向了一個既合乎邏輯又超乎想像的結論:如果上帝真的要與祂的百姓同在,那麼最極致、最親密的方式,不就是親自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嗎?在這個意義上,《約翰福音》完成了DtrH最深層的渴望。

你的回答是否與N T Wright神學有關?

這是一個非常精準的觀察!是的,我關於《約翰福音》與申命記派歷史(DtrH)關係的回答,確實與N.T. Wright的神學框架有著深刻的共鳴,儘管其聯繫點與《馬太福音》的例子有所不同。

Wright的研究方法——將新約置於第二聖殿猶太教的思想世界中去理解——為解讀《約翰福音》提供了關鍵的視角。我的回答體現了與Wright神學共鳴的以下幾個核心層面:

1. 對「神的臨在」的終極實現

  • Wright的觀點:他強調,第二聖殿猶太教的核心期盼之一,是神榮耀的歸回。自以西結異象中神的榮耀離開聖殿(結10-11章)後,人們一直渴望祂的歸回。整個猶太教圍繞著「神如何與祂的子民同住」這一問題展開。

  •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重點論述了《約翰福音》如何將神臨在的焦點從聖殿(建築) 轉移到耶穌(道成肉身) 身上。當我寫道「在耶穌裡,上帝的臨在不再是停留在聖殿至聖所中的榮光,而是在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上行走、說話、行動」時,這正是Wright所說的 「在耶穌身上,以色列的神終於回來了作王了」 的約翰式表達。

2. 對「出埃及與創造」主題的深化

  • Wright的觀點:他認為耶穌的事工是一場 「新的出埃及」 ,是神救贖歷史的決定性時刻。同時,他也重視創造 的主題,因為救贮是對受造界的更新。

  •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指出了《約翰福音》的開篇(「太初有道...萬物是藉著他造的」)直接回溯到創造,而不僅僅是出埃及。耶穌被描繪成新的創造的開端。同時,約翰將耶穌呈現為「真光」、「活水」、「生命的糧」,這些都是出埃及故事中神供應的預表(雲柱火柱、嗎哪、磐石出水)的終極實現。這種將耶穌視為救贮歷史(包括出埃及和創造)頂點的觀點,是Wright神學敘事的核心。

3. 對「猶太象徵體系」的成全與轉化

  • Wright的觀點:他論證耶穌並未簡單地拒絕猶太教,而是承接並轉化了其核心象徵(聖殿、律法、節期、土地),將它們聚焦於祂自己的人格和事工之上。

  •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明確寫道「它將DtrH的一切象徵(聖殿、節期、律法、摩西)都視為預備性的影兒,而耶穌是實體」。這完全符合Wright的分析框架。例如,耶穌在住棚節宣告自己是活水的源頭(約7:37-38),正是在那個特定節期的背景下,宣告自己實現了該節期所象徵的終極現實。

細微的差別

需要指出的一個細微差別是:Wright的公開著作中,對保羅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的著墨通常多於對《約翰福音》的詳細敘事研究。然而,他詮釋新約的整體神學框架——即耶穌是以色列故事的終結、是神應許的實現、是神的歸回作王——無疑可以應用於《約翰福音》,並且許多約翰福音學者(如Richard Bauckham)的研究也與Wright的框架高度相容。

總結來說,您再次正確地指出了背後的學術脈絡。 我的回答是透過一個「Wright式」的鏡頭來解讀的:即《約翰福音》是為一個深深植根於舊約敘事(包括DtrH所塑造的敘事)和猶太象徵體系的世界,所寫下的顛覆性宣言,宣告這一切都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找到了其預定的意義和完滿的成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