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25

申命記派歷史如何看哈巴谷書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且深入的問題。《哈巴谷書》與「申命記派歷史」的關係極為獨特,它不像其他先知書那樣簡單地共鳴,而是對申命記派神學的核心預設發起了一場深刻的 「神學挑戰」  「靈魂拷問」

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如果申命記派歷史(DtrH)是一位權威的法官,宣告了「犯罪 → 受罰」的神聖法則,那麼哈巴谷就是一位虔誠的陪審員,站起來對這套法則在現實中的應用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 共同的基石:哈巴谷與DtrH的共識

在開始質疑之前,哈巴谷與DtrH擁有完全相同的信仰前提:

  1. 一神論與神的屬性:雙方都堅信耶和華是獨一的、公義的、掌管歷史的神。

  2. 聖約關係:雙方都承認以色列是神的選民,與神有特殊的關係。

  3. 社會公義的重要性:哈巴谷的抱怨始於猶大國內的罪惡(強暴、不公),這與DtrH和眾先知譴責的內容完全一致。

二、 核心的衝突:對「神聖公義」運作方式的深刻質疑

這裡是哈巴谷與DtrH視角最根本的分歧。DtrH提供了一個清晰的 「神義論」:苦難是犯罪的直接後果。但哈巴谷發現,現實世界並不完全按這個劇本運行。

  1. 哈巴谷的第一個質問:神為何對猶大的罪惡沉默?

    「耶和華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毀滅和強暴在我面前,又起了爭端和相鬥的事。」(哈1:2-3)

    • 對DtrH的挑戰:根據DtrH模式,猶大犯罪,神就應施行審判(如透過外敵)。但哈巴谷看到的是神的沉默和不作為。這動搖了「犯罪 → 即時審判」的簡單因果關係。先知在問:「公義的法則為何失靈了?」

  2. 神的回答與哈巴谷的第二次(更激烈的)質問

    • 神的回答:神說他正在行動,他要興起迦勒底人來懲罰猶大。

    • 哈巴谷的震驚與第二次質問:這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神學難題:

      「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行詭詐的,你為何看著不理呢?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1:13)

    • 對DtrH的終極挑戰:這就是著名的 「義人為何受苦?」 和 「惡人為何亨通?」 的問題。DtrH的框架很難解釋:為何神用一個更邪惡的工具(巴比倫)來懲罰一個罪惡較輕的對象(猶大)?這難道不是更大的不公嗎?這直接衝擊了DtrH所展現的神聖公義的邏輯。

三、 神的回答與視角的轉變:從歷史因果到末世信心

神的回答(哈2:2-4)沒有從DtrH的歷史因果角度解釋,而是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1. 終末的視角:神的應許有其定時,「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哈2:3)。審判不在於立即的歷史報應,而在於一個確定的、末後的結局。

  2. 信心的原則:在看似不公的、充滿苦難的現世中,義人生活的準則不再是「善有善報」的即時交易,而是 「唯義人因信得生」 (哈2:4)。這句經文成為新約的核心(羅1:17;加3:11;來10:38),它將生命的根基從「理解神的作為」轉向了 「信靠神的本身」

  3. 五禍之歌:神確實宣告了對巴比倫的審判(哈2:6-20),保證了邪惡工具自身也逃不過公義的結局。這滿足了長線的公義,但並未解決短期的苦難問題。

四、 頂點:在 uncertainty 中的信心跳躍

《哈巴谷書》的結尾(第3章)是整場掙扎的答案,但這答案不是一個神學解釋,而是一個信心的禱告

即使環境毫無改變(「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先知選擇讚美和信靠神的拯救。這是一種超越理解的信靠

結論:申命記派歷史會如何「看」哈巴谷書?

  1. 作為一個令人不安的挑戰者:DtrH會視哈巴谷書為對其過於整潔的「犯罪-懲罰」框架的重要修正和補充。它承認了這套框架在解釋複雜現實時的局限性。哈巴谷將DtrH從一個宏觀的歷史哲學,拉回到了個體在苦難中的真實信仰掙扎

  2. 作為一個深化的夥伴:哈巴谷並沒有否定DtrH的公義原則,而是將其深化了。他問:「當公義看似缺席時,我們該怎麼辦?」他的書卷提供了一個更成熟、更堅韌的信仰模式:不是因為看見環境而信,而是因信靠神而能在任何環境中站立得穩。

  3. 作為信心的終極答案:最終,DtrH可能會將《哈巴谷書》視為其神學大廈的頂石。DtrH告訴我們神在歷史中做了什麼(公義的審判),而哈巴谷告訴我們在看不見這些審判時應當如何(憑信而活)。它完成了從「因行為稱義」到「因信稱義」的過渡橋樑。

總而言之,申命記派歷史不會將《哈巴谷書》視為異議者,而是會將其尊為一位勇敢的對話者,它迫使信仰群體超越機械的獎懲公式,進入一個與神之間更真實、更深刻,基於信心而非僅僅基於眼見的關係之中。

This response is AI-generated, for reference onl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