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先生的《新編中國哲學史》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以其獨特的方法論和深刻的洞見著稱。與其他哲學史著作相比,勞先生的著作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
以下為您詳細介紹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核心特點、方法論與主要觀點。
一、 核心定位與獨特價值
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並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或「資料彙編」,而是一部充滿問題意識和個人洞見的「哲學的」哲學史。他稱自己的著作為「基於一個論定的哲學觀點以作評判的哲學史」。
批判性與系統性:他不滿足於客觀陳述歷史材料,而是以嚴格的哲學標準,對歷代哲學家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批判與評價。
非「記言」而是「解義」:他反對將哲學史寫成「人物與學說」的流水帳(他稱之為「記言」),而是致力於闡釋哲學思想背後的根本關懷、理論困難和發展脈絡(他稱之為「解義」)。
二、 核心方法論:「基源問題研究法」
這是勞思光哲學史寫作最核心的方法論工具。
定義:他認為,每一個成熟的哲學體系,都源於哲學家對某一個 「基源問題」 的深切關懷與回應。這個基源問題是該體系一切論證的起點和歸宿。
操作步驟:
歸約:將一個哲學家的所有論述,步步回溯,歸結到一個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上。
分析:分析他如何從這個基源問題出發,建構其理論體系。
評判:根據其理論體系是否成功地回應了基源問題,來評判其理論效力與得失。
目的:透過此法,可以穿透繁複的哲學語言,直抵思想的核心,並清晰地展現不同哲學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與根本差異。
三、 核心評判標準與哲學史觀
勞思光評判哲學思想高低的核心標準,是看其 「主體性」 觀念的發展與完成程度。
「主體性」的三個層次:
德性主體:以孔孟為代表,確立了道德實踐與價值判斷的自主能動心(如孟子的「四端之心」)。
知性主體:以荀子、名家、墨家部分思想為代表,發展出認知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形上主體(或情意主體):以莊子、佛學為代表,探討超越主客對立、與宇宙本體合一的境界。
哲學史是「主體性」的辯證發展歷程:
勞思光將中國哲學史視為「主體性」觀念從萌芽、確立、異化到最終回歸的過程。他認為儒家的德性主體是中國哲學的最高成就和正途,而道家和佛學則在形上主體的層面有獨特貢獻。
四、 對中國哲學各階段的關鍵評斷
先秦哲學
孔子:肯定了價值根源內在於人的「主體性」,開啟了中國哲學的正途。
孟子:完成了「德性主體」的建立,是儒家心性論的巔峰。
荀子:其「性惡論」與「天論」將價值根源外在化,導致了「主體性」的失落,是儒學的「歧出」。
老子:其「無為」思想蘊含了對主體自由的追求,但偏向超離境界。
莊子:發展了「形上主體」,達至「逍遙無待」的最高自由。
墨家、名家:發展了「知性主體」,但這條路線在中國哲學後來的發展中被邊緣化。
漢代哲學
他對漢代思想評價極低,認為這是中國哲學的 「衰敗期」。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等思想,將先秦建立的道德主體混同於宇宙論,使哲學淪為粗糙的宇宙論與政治神話,是思想的大倒退。
宋明理學
這是中國哲學的「復興期」,目標是擺脫漢唐宇宙論的糾纏,回歸先秦的心性論。
程朱理學(程頤、朱熹):他認為朱熹的「格物窮理」系統,將「理」客觀化、外在化,仍然是 「他律道德」 ,未能真正回歸孟子的「自律道德」,是「別子為宗」。
陸王心學(陸九淵、王陽明):這才是回歸並發展先秦儒學正統的路線。王陽明的「心即理」說,徹底確立了道德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宋明理學的最高成就。
清代與近代哲學
他認為清代考據學缺乏哲學創造力。
對於近代中國哲學,他持批判態度,認為在面對西方衝擊時,大多思想家常陷入 「封閉的保守主義」 或 「輕率的西化論」 ,缺乏真正的創造性轉化。
五、 總結與評價
貢獻:
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具系統性、批判性和哲學深度的中國哲學史闡釋之一。
「基源問題研究法」是極具啟發性的哲學史方法論工具。
其「主體性」視角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發展的內在理路。
爭議與批評:
過於強勢的判教:他的評判標準非常明確且單一(以心性論為尊),這使得他對不符合此標準的思想家(如荀子、董仲舒、朱熹)評價過低,被批評帶有強烈的個人「門戶之見」。
「道德主義」傾向:過度強調德性主體,可能輕忽了中國哲學中宇宙論、知識論等面向的價值。
對漢代思想的處理:他對漢代思想的全面否定,被許多學者認為過於嚴苛,忽略了漢代思想在整合與創造上的獨特意義。
總而言之,閱讀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不僅是學習中國哲學的歷史,更是與一位極具原創力的哲學家進行一場深度的思想對話。他提供的不是中立的史料,而是一個強有力的解釋框架,無論贊同與否,都能極大地激發讀者對中國哲學根本問題的思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