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且精彩的問題,因為《以斯帖記》與「申命記派歷史」的表面差異是聖經書卷中最大的之一。從申命記派歷史的視角看《以斯帖記》,不會是簡單的認可,而會是一場深刻且令人困惑的神學對話。
總的來說,申命記派歷史會將《以斯帖記》視為一個在其神學框架內,卻又以極端隱秘的方式運作的奇特案例。它見證了神在「聖約似乎完全失效」的境況中,依然信實地守護其子民,儘管祂的名字、律法、聖殿和先知等所有傳統標記都缺席了。
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 表面的張力與衝突:一個「反申命記派」的敘事?
以斯帖記的敘事背景,彷彿是DtrH神學的噩夢成真:
- 地點:流散之地,而非應許之地 - DtrH:核心是神賜予的土地,失去土地是悖逆聖約的終極咒詛。忠誠應體現在對聖地的眷顧。 
- 以斯帖記:故事完全發生在外邦波斯帝國的王宮。主角們不是在「回歸」,而是在異教政權中謀求生存與地位。這似乎是DtrH失敗的證明。 
 
- 律法與身份的妥協 - DtrH:嚴禁與外邦通婚,並強調食物的潔淨條例(申7:3-4;14章)。 
- 以斯帖記:以斯帖隱藏猶太人身份,並嫁給外邦君王。末底改雖未隱藏身份,但似乎也沒有嚴格遵守飲食條例,因為他能在朝中任職。這與但以理及其朋友們在類似環境下堅決持守律法的行為形成對比。 
 
- 神的「缺席」 - DtrH:神透過先知、神蹟、直接的干預(如天火、瘟疫)來工作。 
- 以斯帖記:全書沒有一次提到「神」這個詞。沒有禱告(在七十士譯本後加入)、沒有神蹟、沒有先知。拯救完全透過宮廷陰謀、人的勇氣、機遇與巧合來實現。 
 
二、 深層的共鳴:申命記派神學的「隱藏式」運作
儘管表面衝突,但《以斯帖記》的核心主題與DtrH有著驚人的深層共鳴。
- 「順服蒙福、悖逆受禍」的因果律反轉應用 - DtrH:以色列因悖逆神而受禍(被擄)。 
- 以斯帖記:展示了外邦人因悖逆神子民而受禍。哈曼的陰謀是「悖逆」神拯救計劃的行為,因此他和他全家遭遇了毀滅性的「咒詛」。相反,末底改和以斯帖「順服」了神賦予他們的時機和位份(斯4:14),從而為自己和民族帶來了「祝福」和擢升。這法則依然運作,只是應用對象和方式改變了。 
 
- 「餘民」的保存與「反猶主義」的應對 - DtrH:始終關注在審判中保存「餘民」,作為未來希望的種子。 
- 以斯帖記: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拯救猶太餘民,免於種族滅絕。這直接回應了DtrH結束後的神學問題:被擄後的餘民將如何?答案是在看似敵對的世界中,神以隱蔽的方式信實地守護著祂的應許,確保亞伯拉罕的後裔不被消滅。 
 
- 神的主權:從「明顯的干預」到「隱蔽的護佑」 - DtrH:神透過歷史事件直接彰顯主權。 
- 以斯帖記:展現了神在「幕後」 的主權。所有的「巧合」——以斯帖被選為王后、末底改恰好聽到刺殺陰謀、王恰好那夜失眠、哈曼恰好在那時進宮——都被解讀為神隱秘的護理。那句關鍵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4)正是對這種隱蔽主權的確認。 
 
三、 結論:申命記派歷史會如何「看」以斯帖記?
- 作為一個必要的神學補充:DtrH會將以斯帖記視為對其敘事至關重要的延伸。DtrH結束於被擄,以斯帖記則回答了「在被擄之地,當神似乎沉默時,發生了什麼?」的問題。它揭示了,即使在沒有先知、聖殿和土地的「黑暗時期」,神的信實從未離開。 
- 作為一種嶄新的運作模式:DtrH展示了神在以色列國中的公開統治。而以斯帖記則展示了神在流散的猶太社群中,以及在外邦帝國心臟裡的隱秘護佑。它為但以理書和後來的猶太散居生活提供了一種神學範式:神在幕後工作,使用人的勇氣與智慧來成就祂的旨意。 
- 作為一個令人不安的挑戰:DtrH無疑會對以斯帖記中律法的妥協感到不安。然而,它也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在極端生存壓力下的實用智慧。故事的核心不是讚美妥協,而是頌揚在絕境中為了拯救民族而採取的勇氣與策略。最終,結果是猶太人得以自衛,並持守了自己的身份(建立普珥節),這與DtrH保存民族身份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 
總結而言,申命記派歷史會以一種複雜且深思的態度看待《以斯帖記》。它不會將其視為標準的範本,而是會視其為一個在特殊救贖歷史階段中,對其核心原則(神的信實、聖約的守護、餘民的保存)的非凡見證。它以一種「隱藏的神學」告訴DtrH的讀者:即使你們看不見我,即使你們聽不到我的聲音,我依然在掌權,我從未忘記我的子民。 在這個意義上,以斯帖記是對DtrH盼望的確認,儘管是以一種最出人意料的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