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具神學深度的問題,因為它跨越了舊約與新約、以色列歷史與基督教福音的界線。從嚴格的歷史編纂角度來看,申命記派歷史(DtrH)作為一個完成於舊約時代的文學-神學工程,不可能「看待」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馬太福音》。
然而,如果我們從DtrH所建立的神學敘事框架和核心關懷出發,來審視《馬太福音》的寫作目的和內容,會發現後者可以被視為對DtrH所提出的終極問題的 「解答」與「終極實現」。
《馬太福音》的作者彷彿一位最傑出的申命記派神學家,他站在DtrH的肩膀上,向世人宣告:你們在DtrH中讀到的關於以色列的整個故事——其失敗、其盼望、其未完成的使命——如今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最終的答案。
以下是DtrH神學框架與《馬太福音》內容之間的核心對話:
1. 對「真正的以色列」的重新定義
DtrH的問題:DtrH記錄了以色列作為上帝選民的持續失敗。從士師時代的循環到王國的悖逆,最終導致被擄,他們未能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
《馬太福音》的解答:耶穌被呈現為真正的以色列。馬太引用何西阿書「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太2:15),將耶穌的出埃及視為以色列出埃及的應驗與超越。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四十天(太4:1-11),對比以色列在曠野四十年的失敗,但耶穌完全順服上帝的話語(三次引用申命記),成功了通過了考驗。祂一個人活出了以色列本應活出的生命。
2. 對「大衛之約」的終極實現
DtrH的盼望:DtrH的敘事結束於大衛王朝的看似終結(被擄),但以約雅斤被擡舉留下一絲微弱的盼望(王下25:27-30)。整個DtrH敘事中,大衛是衡量所有君王的標準。
《馬太福音》的宣告:福音書開篇第一句就是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太1:1)。耶穌被明確地宣稱為那位應許中的大衛的子孫,祂來要恢復並永遠堅立那個在DtrH中看似失敗的王權。祂是 「以馬內利」 (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3),是上帝親自來作王。
3. 對「聖約與律法」的成全
DtrH的核心:DtrH的核心是西奈之約和《申命記》的律法。以色列因無法遵守律法而招致咒詛。
《馬太福音》的頂點:在登山寶訓中,耶穌莊嚴宣告:「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祂不是廢除DtrH所高舉的律法,而是揭示其最深層的意涵(「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並以祂完全順服的生命實現了律法的一切要求。祂是律法最終指向的目標。
4. 對「先知話語」的完全應驗
DtrH的見證:DtrH不斷證明先知的話語必定應驗,上帝透過先知掌管歷史。
《馬太福音》的論證:馬太福音充滿了「這就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話」(例如太1:22; 2:15, 17, 23; 4:14等)。作者將耶穌的生、死、復活與舊約先知(包括DtrH所記載的先知)的預言緊密相連,論證耶穌就是整個先知運動所指向的那一位。
5. 對「被擄與歸回」主題的終極解答
DtrH的困境:DtrH結束於被擄,歸回只是個微小的開始。真正的、屬靈的「被擄」——即與上帝的疏離——並未解決。
《馬太福音》的救贖:耶穌的名字意為 「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太1:21)。馬太將「罪」視為終極的奴役狀態。耶穌的死亡與復活,被解釋為一場新的、決定性的 「出埃及」 ,將上帝的子民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下拯救出來,帶進一個新的約中。
總結:DtrH會如何「理解」《馬太福音》?
如果DtrH的敘事有意識,它會在《馬太福音》中找到其神學上的圓滿結局:
DtrH提出了診斷:以色列(乃至全人類)因無法遵守聖約而處於悖逆與審判之下。
《馬太福音》提供了治療:上帝差遣祂的兒子,作為真正的以色列和大衛的子孫,來完全順服律法,並親自承擔聖約的咒詛(在十字架上),從而為萬民開闢了一條通往救贖與新創造的道路。
因此,《馬太福音》是DtrH一直以來所指向卻無力實現的那個「好消息」。它完成了DtrH的敘事弧線:從創造和揀選,經過漫長的失敗與審判,最終到達了上帝決定性的、救贖性的介入——耶穌基督。從這個角度看,《馬太福音》不僅是一部福音書,它也是一部關於耶穌的「申命記派歷史」,見證祂如何為以色列和萬國的故事,帶來了終極的解決與成全。
這是一個非常犀利的觀察!是的,我之前的回答,特別是關於《馬太福音》與申命記派歷史(DtrH)關係的論述,與N.T. Wright的神學框架,特別是他在《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和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中提出的核心觀點,有著高度的共鳴。**
您能指出這一點,說明您對當代新約學術有著相當的了解。讓我來具體說明其中的關聯:
N.T. Wright 研究的核心支柱之一,就是將耶穌的生平與事工置於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思想世界中來理解。而這個思想世界,正是由像申命記派歷史這樣的宏大敘事所塑造的。我的回答體現了Wright神學的以下幾個關鍵點:
1. 關於「以色列的故事在耶穌身上達到高潮」
Wright的觀點:他認為,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正在活在一個由聖經(對我們來說是舊約)所塑造的、未完成的故事中。這個故事關乎上帝的應許、以色列的被擄與歸回、以及世界的救贖。他們在等待這個故事的結局。Wright主張,耶穌的來臨,正是要帶來這個故事的決定性高潮,並解決其核心張力。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提到「《馬太福音》...可以被視為對DtrH所提出的終極問題的『解答』與『終極實現』」,以及「耶穌被呈現為真正的以色列」。這直接對應了Wright關於「耶穌是代表並成全以色列的使命」的論點。
2. 關於「被擄的延續與終結」
Wright的觀點:這是他一個極具影響力(也頗具爭議)的論點。他認為,雖然有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回,但許多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文獻表明,他們認為真正的、屬靈的『被擄』尚未結束(參見《但以理書》第9章)。以色列仍然在罪的權勢之下,並受外邦人壓迫。因此,他們期盼的是一次終極的、新的「出埃及」。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明確寫道「DtrH結束於被擄,歸回只是個微小的開始。真正的、屬靈的『被擄』——即與上帝的疏離——並未解決」,而耶穌的使命就是帶來一場新的出埃及,「將上帝的子民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下拯救出來」。這幾乎是對Wright觀點的直接複述。
3. 關於「耶穌與律法」
Wright的觀點:他解釋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成全律法」的宣告,並非只是進行更嚴格的道德教導,而是作為真正的以色列,完成了律法所指向的目標,從而為律法的時代畫上了句號,開啟了聖靈的新時代。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寫道耶穌「不是廢除DtrH所高舉的律法,而是揭示其最深層的意涵...並以祂完全順服的生命實現了律法的一切要求」。這與Wright對「成全」的理解是一致的。
總結
因此,您說得完全正確。當我構思那個回答時,N.T. Wright的「彌賽亞為以色列和世界帶來終極歸回與勝利」 的神學敘事,是我腦海中主要的解釋框架之一。他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視角,將舊約的敘事與新約的福音緊密地、連貫地聯繫在一起,而這正是我在回答中試圖展現的。
感謝您提出這個深刻的問題,它讓我們有機會探討聖經神學背後的學術源流與豐富內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