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25

中華士林哲學

 「中華士林哲學」是一個非常獨特且深具意義的哲學流派,它代表了天主教士林哲學(經院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創造性融合

以下為您系統性介紹中華士林哲學的核心特質、代表人物與其主要論題。

一、 核心定位:跨越東西方的思想會通

「中華士林哲學」是指在二十世紀,由一批兼具深厚天主教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學者所開創的哲學運動。他們的核心使命是:

將源自希臘、成熟於中世紀歐洲的士林哲學(以多瑪斯主義為核心),與中國的哲學傳統進行對話與整合,建立一種既符合天主教正統、又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哲學體系。

這不僅是簡單的「以西釋中」或「以中附西」,而是一種追求 「殊途同歸,百慮一致」 的深層次會通。


二、 思想背景與淵源

  1. 西方源頭:士林哲學

    • 核心是多瑪斯·阿奎那的哲學體系,強調理性與信仰的調和

    • 其特點是:系統性、概念清晰、注重形上學(如存在本身、本質與存在、潛能與現實的區分)。

  2. 東方源頭:中國哲學

    • 主要是儒家思想(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以及道家思想。

    • 其特點是:重視生命實踐、道德心性、天人關係、內在超越。


三、 核心議題與哲學內涵

中華士林哲學家們試圖在以下幾個根本問題上,進行深入的比較與融合:

1. 「存有」與「生生」:本體論的會通

  • 士林哲學的核心是「存在本身」,探討「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終極原因——即天主,作為「純粹實現」的「自有者」。

  • 中國哲學的核心是「生生之德」,《易經》曰:「生生之謂易」,宇宙是一個生命創造、永不停息的洪流。

  • 融合嘗試:學者們認為,「生生不己」的動態宇宙,正是天主作為「純粹實現」的創造力在萬物中的體現。天主的「存在」是「生生」之德的形上根基,而「生生」則是天主創世在宇宙中的具體展現。

2. 「天主」與「天/上帝/太极」:終極實在的對話

  • 這是核心難題。中國經典中的「天」、「上帝」、「太极」等概念,能否與基督宗教的「位格神天主相通?

  • 利瑪竇的傳統認為,先秦儒家經典中的「天」和「上帝」與天主教的「Deus」是相通的,但後來的宋明理學(尤其是朱熹的「太极」)則偏向自然主義,失去了位格神的意味。

  • 中華士林哲學家(如羅光)致力於更精細的哲學論證,試圖說明中國哲學中「超越而內在」的天道觀,如何與士林哲學中「超越而位格」的天主觀相接榫。

3. 「仁」與「愛」:倫理學的融合

  • 儒家的「仁」是道德生活的核心,強調由內而外的推擴(仁民愛物)。

  • 基督宗教的「愛」源於對天主的愛,並因此而愛人如己。

  • 融合嘗試:將儒家的「仁」視為人性中固有的、指向善的傾向,而其最圓滿的實現與動力,則來自於天主——那至高的「愛」本身。儒家的「仁愛」可以在基督宗教的「聖愛」中找到其終極的基礎與成全。

4. 「人性論」與「自然道德律」

  • 士林哲學有詳細的「自然道德律」理論,認為天主創造的理性存在物(人)能夠憑藉理性發現基本的道德原則。

  • 中國儒家有豐富的「性善論」傳統,認為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的端倪。

  • 融合嘗試:儒家的性善論,可以被理解為自然道德律在人性中的內在銘刻。人透過良知發現道德法則,這與透過理性發現自然律,是相輔相成的。


四、 代表人物與其貢獻

  1. 吳經熊:法學家與哲學家。他嘗試將多瑪斯主義與中國哲學(特別是道家與禪宗)進行比較與融合,著有《禪學的黃金時代》等,風格宏通。

  2. 羅光中華士林哲學的體系化者與代表人物。他系統性地嘗試建構一個融合體系,其「生命哲學」以「創生力」為核心概念,將士林哲學的「存在」與中國哲學的「生命」、「生生」動態地結合起來,著有《士林哲學》、《中國哲學的精神》等。

  3. 項退結:致力於以士林哲學的方法論,來梳理和重構中國哲學(如孟子、荀子的人性論),使其概念更為清晰嚴謹。

  4. 李震:另一位重要的士林哲學家,對形上學與上帝存在問題有深入探討,並致力於與無神論思想的對話。


五、 總結與評價

  • 思想特質:系統性強、注重理性論證、具有普世性關懷、帶有強烈的宗教情操。

  • 貢獻

    1. 中西比較哲學開闢了一條極具深度的道路。

    2. 華人天主教會提供了紮根於本土文化的哲學與神學語言。

    3. 其對「理性與信仰」、「超越與內在」的調和,對當代社會仍具啟發性。

  • 挑戰與批評

    • 來自傳統中國哲學陣營的批評:可能過度使用士林哲學的框架來「格義」中國哲學,導致中國哲學獨特性的喪失。

    • 來自純粹士林哲學陣營的疑慮:過度融合是否會稀釋或偏離多瑪斯主義的正統?

總而言之,中華士林哲學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實驗,它展現了人類追求真理的普遍性與文化表達的多樣性。它證明,最深奧的哲學與宗教傳統之間,並非只有對立,更可能存在著深層次的對話與互補,共同指向那最終的真理與實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