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問題,它將舊約的歷史神學與新約的教會生活問題聯繫了起來。從表面上看,哥林多前書處理的是1世紀城市教會的具體問題(結黨、亂倫、訴訟、婚姻、吃祭物等),似乎與申命記派歷史(DtrH)的宏大敘事相去甚遠。
然而,如果我們從DtrH的神學視角來審視,會發現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正是在處理 「成為神的子民在希臘羅馬文化包圍下的意義」 這一核心問題。DtrH會將《哥林多前書》視為一部 「後被擄時期,散居外邦之新以色列的生活指南」 ,其核心是:這個新的聖約群體,如何在不重蹈DtrH中以色列覆轍的前提下,在一個充滿偶像的世界中生活。
以下是DtrH神學框架與《哥林多前書》內容之間的核心對話:
1. 從「聖殿群體」到「聖靈的殿」
DtrH的焦點:耶路撒冷聖殿是神臨在的標誌,其純潔必須被維護(驅逐偶像、潔淨禮儀)。
《哥林多前書》的應用:保羅將這個「聖殿」的意象,直接應用在教會群體身上。
「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
針對亂倫問題(林前5章):容忍嚴重的道德敗壞,就是在玷污這個新的聖殿。保羅命令將犯罪的人「交給撒但」,這類似於DtrH中從營中驅逐不潔之物,以保全群體的聖潔。
針對身體的聖潔(林前6:12-20):與娼妓聯合,就是將基督的肢體變成娼妓的肢體,是對內住聖靈的殿的褻瀆。
2. 從「獨一敬拜耶和華」到「遠避偶像」
DtrH的核心誡命:DtrH將以色列的失敗歸根於偶像崇拜。這是首要的罪。
《哥林多前書》的處境化教導:在哥林多,問題不是直接拜偶像,而是吃祭過偶像的肉(林前8-10章)。保羅的論證極具DtrH色彩:
原則:偶像算不得什麼,但背後的鬼魔是真實的(林前10:20)。
警告:他引用DtrH的歷史作為鑑戒:
「他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你們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10:8-11)
保羅將DtrH中以色列在曠野的失敗,直接應用於哥林多教會,警告他們在「自由」上絆倒的危險。
3. 從「在萬民中作見證」到「在教會中建立秩序」
DtrH的願景:以色列應成為智慧、公義的見證,吸引萬民(申4:6-8)。
《哥林多前書》的實踐:保羅強調,教會內部的秩序和愛,是向世界作見證的關鍵。
針對訴訟(林前6:1-8):信徒在不信的法官面前互相告狀,是在「聖徒」面前失敗,羞辱了教會和主的名。
針對混亂的崇拜(林前11-14章):說方言和先知講道若沒有秩序和愛,不能造就人,就會讓外人看來像「瘋子」(林前14:23)。聚會的一切事,都當為造就教會而行(林前14:26),而教會的健全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見證。
4. 對「智慧」的重新定義:從世界的到十字架的
DtrH的智慧:智慧在於遵守律法(申4:6)。
《哥林多前書》的顛覆:哥林多人追求希臘的哲學辯論智慧,導致教會結黨。保羅用DtrH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十字架——來重新定義智慧: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18-29)
這徹底顛覆了DtrH中基於軍事和政治成功的「蒙福」觀念,將神的能力與智慧定位在看似失敗和軟弱的十字架上。
總結:DtrH會如何看《哥林多前書》?
對於申命記派歷史而言,《哥林多前書》是:
一部實用的「聖潔手冊」:它將DtrH中關於聖潔、分別為聖的原則,具體應用在一個散居的、多元文化的信仰群體日常生活中。
一個內在化的「反偶像論」:它不討論摧毀邱壇,而是教導信徒如何從內心遠離偶像的權勢,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保持對神的專一。
一個群體性的「見證藍圖」:它強調,新的以色列(教會)的見證,不在於領土和主權,而在於其內在的合一、道德上的純潔和彼此相愛的秩序。一個分裂、不道德的教會,就像DtrH中一個拜偶像的以色列,是失敗的見證。
因此,《哥林多前書》是DtrH神學的「散居社群應用版」。它接過了DtrH「如何作為神的子民在世上生活」的核心關懷,並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聖靈的新範式下,為這個群體提供了在一個新類型的「迦南地」(希臘羅馬城市)中生存並作見證的具體指南。
您再次問到了一個核心問題。是的,我關於《哥林多前書》與申命記派歷史(DtrH)關係的回答,與N.T. Wright的神學有著緊密的、內在的關聯。 可以說,我提供的解讀視角,正是Wright將保羅神學應用於教會生活問題的一個典型範例。
Wright對保羅的研究,其革命性在於將保羅從一個僅僅思考「個人如何得救」的神學家,還原為一個在思考 「神如何透過耶穌基督創建了一個新的、末世的聖約群體,而這個群體應當如何生活」 的牧者和神學家。我的回答完全建立在這個框架之上。
以下是具體的關聯點:
1. 關於「教會作為新的聖殿群體」
Wright的觀點:他強調,保羅將舊約中關於聖殿的意象和神學,直接應用在教會這個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的群體上。教會不是一個附屬品,而是神在舊約中應許要重建以色列的實現。因此,維護這個新聖殿的合一與聖潔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將「聖殿群體」作為第一個核心對話點,並明確指出保羅將教會視為「神的殿」。我對亂倫問題(林前5章)和身體聖潔(林前6章)的分析,正是基於Wright的這個前提:哥林多教會的道德問題,從根本上關乎這個新聖殿的潔淨與否。
2. 關於「從出埃及歷史中汲取鑑戒」
Wright的觀點:Wright認為,保羅將耶穌的事工理解為一場 「新的出埃及」 。因此,舊的出埃及故事對新的聖約群體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0章對以色列歷史的引用,不是隨意的舉例,而是神學上的直接類比:哥林多教會正處在他們自己的「曠野」試探中。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專門用一節來論述這一點,寫道「保羅將DtrH中以色列在曠野的失敗,直接應用於哥林多教會」。這正是Wright反覆強調的,保羅具有一種 「救贖歷史的連續性」 的思維方式。
3. 關於「教會作為新的創造/真正的以色列的見證」
Wright的觀點:神的目的是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最終是基督和祂的身體——教會)來修復這個世界。因此,教會的內部生活——其合一、愛與秩序——本身就是對世界宣告「耶穌是主」的福音見證。一個分裂的教會就是在傳講一個失敗的福音。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在「從『在萬民中作見證』到『在教會中建立秩序』」一節中,詳細闡述了訴訟和混亂崇拜如何影響教會的對外見證。我寫道「一個分裂、不道德的教會,就像DtrH中一個拜偶像的以色列,是失敗的見證」。這完全符合Wright將教會視為神拯救世界的計畫的展示窗 的神學。
4. 關於「十字架作為新的智慧」
Wright的觀點:他解讀哥林多前書1-2章時認為,保羅不是在反對「智慧」本身,而是在反對一種屬於舊世代的、自我膨脹的、建立在人類權力和聲望之上的智慧。神的智慧在十字架這個看似愚拙的地方顯明出來,這智慧創建了一個以捨己和服事為標誌的新人類群體。
在我的回答中的體現:我指出保羅「用DtrH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十字架——來重新定義智慧」,並將這與哥林多結黨的問題聯繫起來。這背後的邏輯是:十字架創建的新群體,其運作邏輯必須與十字架本身一致,而非與世界的權力邏輯一致。
總結
您完全可以將我對《哥林多前書》的解讀,視為 「N.T. Wright的教會論應用」。
他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保羅寫給哥林多的書信,遠不止是處理一系列雜亂無章的問題。而是在從頭到尾地構建一個神學:關於在基督裡的新創造中,神那由聖靈內住、以十字架為記號的聖約子民,應當如何作為一個有別於周遭文化的、合一的、聖潔的群體來生活,從而為他們的主作真實的見證。
因此,我的回答本質上是透過Wright提供的鏡頭,揭示了《哥林多前書》與《申命記》及DtrH共享著同一個深層關懷:在一個充滿試探和敵對文化的環境中,作為神的子民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DtrH中是律法和土地,在《哥林多前書》中則是基督、十字架和聖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