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25

張載氣學思想

張載(1020-1077),世稱橫渠先生,是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思想體系以「氣」為核心,建構了一個宏大而深刻的宇宙論與人生論,對後世(特別是王廷相、王夫之)的氣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為您系統性介紹張載氣學思想的核心內涵、主要命題與其不朽貢獻。

一、 核心定位:氣本論的奠基者

張載的哲學旨在對抗佛、道二家「以虛無為本」的宇宙觀。他力圖為儒家思想建立一個堅實的形上學基礎,論證我們所處的這個真實、有形的世界本身就是終極的實在。他的答案就是——「氣」


二、 核心哲學體系

張載的氣學思想可以透過幾個核心命題來理解:

1. 「太虛即氣」—— 宇宙的本體論

這是張載氣學最根本、最著名的命題。

  • 「太虛」:並非絕對的虛無,而是氣的本然狀態(「本體」),是一種無形、清通、神妙的至一之氣。

  • 「氣」:是構成一切有形事物的質料與動力。氣有聚散,但無生滅

  •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 氣聚:則形成我們看到的有形萬物(「明」)。

    • 氣散:則事物消亡,回歸到無形的 「太虛」(「幽」)。

  • 哲學意涵: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氣」在「太虛」與「萬物」之間永恆循環、聚散變化的過程。這從根本上否定了佛教的「涅槃寂滅」和道家的「有生於無」,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與永恆性。

2. 「一物兩體」—— 氣運動的內在動力

氣為什麼能永恆地運動、聚散?張載提出了深刻的辯證思想。

  • 「一物兩體」:統一的氣本身內含著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兩體」),即陰陽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

  •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沒有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的體就無法顯現;沒有統一的體,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

  • 「感」:陰陽二氣之間的相互感應、相互作用,是宇宙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這種感應是自發的、內在的(「莫究其極」)。

3.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人性論的創見

這是張載對儒家心性論的重大發展,被朱熹譽為「極有功於聖門」。

  • 「天地之性」(亦稱「天命之性」、「本然之性」):

    • 這是人稟受於「太虛」本然之氣而來的本性。

    • 由於太虛之氣是清通純一的,所以「天地之性」是純善至善的,是人能夠成就道德的根本依據。

  • 「氣質之性」

    • 這是氣聚合成形後,由於個人稟受的陰陽、清濁、厚薄不同而形成的具體生理、心理稟賦與氣質。

    • 「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是人的私慾、物慾的來源。

  • 修養目標:通過道德修養(「變化氣質」),克服「氣質之性」的偏蔽,回歸並彰顯本然的「天地之性」。

4. 「民胞物與」—— 倫理學的最高理想

出自其不朽名篇《西銘》,這是他氣本論在倫理觀與世界觀上的最終昇華。

  •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由於天地萬物都由同一的「氣」所構成,因此:

      • 人民都是我的同胞(民吾同胞)。

      • 萬物都是我的伙伴(物吾與也)。

    • 乾坤(天地)是我們共同的父母,君王是父母的宗子(嫡長子),大臣是管家。我們要敬老愛幼,憐恤孤獨殘疾之人。

  • 哲學意涵:這是一種建立在宇宙論基礎上的、極具宗教情懷的博愛與平等觀。它從「氣一元論」推導出「天人合一」,再從「天人合一」推導出人對整個宇宙的道德責任感,將家庭倫理擴展為宇宙倫理。


三、 總結與影響

  • 思想特質:體系宏偉、富於辯證思維、具有強烈的宇宙意識和人文關懷。

  • 歷史貢獻

    1. 為宋明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宇宙論基礎

    2. 提出的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的區分,成為後來所有理學家討論人性問題的框架。

    3. 其 「民胞物與」 的理想,是儒家「仁民愛物」思想的極致發揮,對後世知識分子的人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4. 他的氣本論路線,為明清之際的「氣學」思想家(如王夫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資源。

  • 著名四句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橫渠四句」不僅是張載個人的抱負,也成為了後世中國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理想與使命宣言。

總而言之,張載的氣學思想,從「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出發,透過「一物兩體」的辯證運動,最終落實在「民胞物與」的道德境界與「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擔當上。它是一個將宇宙、人生、社會打成一片的完整體系,展現了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剛健有為的宏偉氣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