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25

申命記派歷史如何看雅歌

 這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問題,因為它將聖經中最具歷史與神學框架的著作(DtrH)與最富感官、抒情且看似非神學的著作(《雅歌》)放在了一起。從嚴格的歷史編纂角度來看,申命記派歷史(DtrH)絕對不會「看待」《雅歌》,因為《雅歌》的體裁、主題和成書背景與DtrH的關懷完全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然而,如果我們強行以DtrH的神學視角來審視《雅歌》,會發現一種極端的神學張力,甚至是徹底的「失語」。《雅歌》所描繪的現實,在DtrH的框架中幾乎沒有位置。

以下是從DtrH神學視角與《雅歌》進行對比的幾個核心要點,這更像是一場跨越文體的虛擬對話:

1. 核心衝突:集體聖約忠誠 vs. 個人情愛歡愉

  • DtrH的世界觀:其焦點是集體的、政治的、宗教的。核心問題是:「以色列作為一個民族,是否對耶和華保持聖約的忠誠?」整個敘事圍繞著戰爭、律法、君王、先知、偶像崇拜和國家命運展開。情感是屬於集體對上帝的,或是上帝對其子民的

  • 《雅歌》的世界:其焦點是個人的、私密的、身體的。核心是「我」與「良人」之間熾熱、相互的愛情。這裡沒有國家、沒有聖殿、沒有律法,只有葡萄園、花園、內室和對彼此身體的讚美。情感是屬於兩個個體之間的

2. 對「愛」的定義完全不同

  • DtrH中的愛:愛是一種意志上的順服與忠誠

    • 對神之愛:「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6:5)這表現為遵守祂的誡命。

    • 神對民之愛:是一種揀選和守約的信實,並透過歷史中的拯救與管教來體現。

    • 這是一種垂直的、帶有責任關係的愛

  • 《雅歌》中的愛:愛是一種自發的、感官的、情慾的吸引與渴求

    • 「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歌1:2)

    • 「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所發的電光是火焰的電光,是耶和華的烈焰。」(歌8:6)

    • 這是一種水平的、相互的、充滿歡愉的愛

3. 神學方法的根本差異:歷史敘事 vs. 抒情詩歌

  • DtrH的方法:透過線性歷史敘事來進行神學論證。它用「因為…所以…」的因果結構來解釋國家的興衰。

  • 《雅歌》的方法:透過意象、隱喻和情感流動來喚起體驗。它不證明任何道理,它只是呈現愛情的本身——其美麗、其渴望、其力量。

總結:DtrH會如何看《雅歌》?

如果一位DtrH的作者讀到《雅歌》,他可能會:

  1. 感到困惑與不解:這卷書與他所關心的歷史、律法和聖約有何關係?書中既未提及「耶和華」(除了一個可能的隱喻),也未談及出埃及、應許之地或大衛之約。它遊離於DtrH的宏大敘事之外。

  2. 認為其「不屬靈」或「危險」:書中對身體(乳房、大腿、頭髮等)直白的讚美,在一個強調聖潔、分別為聖、並嚴厲反對迦南情慾崇拜的DtrH傳統看來,可能會被視為接近危險的邊緣。DtrH關注的是防範外邦習俗,而《雅歌》的語言卻與周邊文化的愛情詩歌有相似之處。

  3. 無法為其找到神學定位:DtrH的神學是「有用」的,它用來解釋民族災難,教導順服。而《雅歌》的「用處」是什麼?它似乎不教導任何明顯的道德或神學教條。

反過來,《雅歌》又如何看DtrH?

《雅歌》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一種純然「功能化」信仰的靜默抗議。它提醒人們,上帝所創造的現實,遠比DtrH的歷史神學框架更為豐富。

  • 它見證了創造的美好:在DtrH關注罪的後果(戰爭、流放)時,《雅歌》則慶祝上帝最初所設立的男女之愛、身體之美與自然界的豐饒。

  • 它揭示了關係的另一維度:如果DtrH描述了上帝與其子民「聖約婚姻」中忠誠與不忠的一面,那麼《雅歌》則揭示了這層關係中親密、渴望、歡愉與相互追求的一面。後來的猶太教和基督教解經家都從中看到了神人關係的寓意,這並非偶然。

因此,DtrH與《雅歌》的關係,是聖經正典中必要的張力與補充。DtrH提供了信仰的骨骼與結構(歷史、律法、公義),而《雅歌》則提供了信仰的血肉與激情(親密、愛慾、美感)。沒有DtrH,信仰可能失去歷史的根基與道德的嚴肅性;沒有《雅歌》,信仰則可能淪為一套冰冷枯燥的規條,失去了與受造界之美和人心最深處渴望的連結。它們共同訴說了一個更完整的真理:上帝既是歷史的主,也是愛的源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