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問題!《約書亞記》在申命記派歷史(DtrH)的宏大敘事中,扮演著一個近乎「理想」的開篇角色,它展示了當以色列全民全心全意遵守聖約時,所帶來的祝福與勝利。然而,DtrH的筆法並非一味歌功頌德,其中也埋下了未來失敗與衝突的伏筆。
以下是DtrH解讀《約書亞記》的幾個核心視角:
1. 聖約的應許與實現
DtrH將《約書亞記》視為上帝對亞伯拉罕(賜予土地)和摩西(帶領進入應許之地)之應許的信實實現。
對照《申命記》:《申命記》以摩西在摩押地重申聖約作結,以色列民站在應許之地的門檻上。《約書亞記》則緊接其後,記載了這群「新世代」在約書亞帶領下,如何憑信心渡過約旦河,開始征服那地。
關鍵主題:耶和華的戰爭:DtrH強調,征服的成功並非因為以色列的軍力,而是因為耶和華為他們爭戰(如耶利哥的倒塌,約書亞記6章)。勝利是他們順服聖約所帶來的祝福。這完美體現了《申命記》20章關於聖戰的原則和「順服蒙福」的神學。
2. 約書亞:摩西的忠誠繼承者
DtrH刻意將約書亞塑造成摩西的完美接班人,以此強調聖約的連續性。
如同摩西一樣:約書亞的權威直接來自耶和華(書1:5),他像摩西一樣分開河水(過約旦河對照出紅海),他在示劍主持聖約更新儀式(書24章),如同摩西在摩押地所做的一樣。
完全順服的領袖:耶和華對約書亞的評價是:「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書1:7)。而約書亞也確實如此行(書11:15)。他成為DtrH心目中理想領袖的典範,與後來悖逆的士師和君王形成鮮明對比。
3. 土地的分配:聖約祝福的具體化
《約書亞記》後半部詳細記載了各支派土地的分配,這在DtrH的神學中至關重要。
應許的實現:土地的獲得,是聖約祝福最核心、最可見的表現。DtrH透過詳細的地界清單,向讀者展示:上帝是信實的,祂的話語絕不落空。
支派的團結與合一:在約書亞的領導下,十二支派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作戰,公平分配土地。這與《士師記》中支派各自為政、內部分裂的混亂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4. 關鍵的聖約儀式:選擇與忠誠
DtrH在《約書亞記》中安排了兩個關鍵的聖約更新儀式,為整個歷史設立了選擇的框架。
基利心山與以巴路山的儀式(書8:30-35):約書亞嚴格按照《申命記》27章的指示,在進入應許之地後,立即舉行了宣告祝福與咒詛的儀式。這象徵著這片土地從一開始就處於聖約的條款之下。
示劍的最後立約(書24章):在約書亞生命的最後,他召集眾支派在示劍,要求他們做出明確的選擇:「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百姓也鄭重承諾會忠於耶和華。這個場景成為後來DtrH審判以色列的依據——他們在起初就已自願選擇了這聖約。
5. 埋下未來失敗的伏筆
儘管《約書亞記》整體是成功的敘事,但DtrH也以其獨特的「預示」筆法,點出了潛在的問題,為《士師記》的失敗鋪路。
未竟之功:書中多次提到「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書13:1;23:5)。這並非指約書亞失敗,而是指各支派後來未能憑信心去完全佔領。這直接連接到《士師記》1章所記載的各支派的失敗。
基遍人的事件(書9章):雖然基遍人用詭計得逞,但DtrH記載此事,也暗示了以色列人與當地居民立約混居,為未來的信仰妥協埋下了禍根,違背了《申命記》要滅盡迦南人的命令。
總結:DtrH眼中的《約書亞記》
對申命記派歷史的作者而言,《約書亞記》是:
一個典範時期:它證明了當領袖和百姓都忠於聖約、完全順服時,上帝的應許和祝福就會毫無攔阻地臨到。
一個衡量標準:它為後來的以色列歷史(士師、君王時期)設立了一個參照基準。後世的失敗,不是因為上帝的應許失效,而是因為人偏離了約書亞時代所展現的順服。
一個神學序幕:它既展示了聖約的完美實現,也透過「未得之地」和「與外族立約」等細節,預示了即將來臨的挑戰與失敗。
因此,《約書亞記》在DtrH的敘事中,如同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短暫而輝煌地照亮了以色列歷史中「順服即蒙福」的完美可能性,這使得隨後《士師記》的黑暗與混亂顯得更加可悲與不可避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