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先生(1911-2004)的哲學體系是 twentieth-century 中國哲學中一個非常獨特且自成一家之言的存在。他是一位天主教總主教,同時是深諳中西哲學的學者,其畢生志業在於 「融會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創造一種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天主教哲學。
以下為您詳細介紹羅光哲學的核心內涵、主要架構與其獨特貢獻。
一、 核心定位:士林哲學的中國化
羅光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非常明確:
根基:以天主教官方哲學——多瑪斯士林哲學為其思想骨架與真理標準。
材料與方法:大量運用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與道家)的概念、語彙與思想資源。
目標:並非簡單地用中國哲學去註釋天主教教義,而是進行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建立一套既能為中國文化所理解、又不違背天主教信仰的哲學系統。他稱之為「生命哲學」。
二、 核心哲學內涵與關鍵論題
羅光哲學體系的基石是 「生命」 。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命之流」,而他的哲學就是對這生命之流的全面闡釋。
1. 「創生力」與「生命哲學」
這是羅光哲學最核心的原創性概念,他用來解釋從宇宙到人生的一切活動。
「創生力」:
這是他融合《易經》「生生之德」與多瑪斯「存在活動」概念的結晶。
它指的是宇宙萬物內部一種 「發動生命、持續生命、發展生命」 的根本動力。這種力量不是物質的,而是形上的,源自於終極根源——天主(上帝)。
在士林哲學中,「存在」是核心,羅光則將「存在」動態化,強調其「生命」與「創造」的一面。
生命哲學體系:
宇宙論:宇宙萬物都由「創生力」所推動,處於不斷的生成、變化與發展之中,構成一個和諧的、有機的整體生命。這解釋了《易經》所謂的「生生不息」。
人生論:人的生命是宇宙生命的高峰。人的「創生力」表現為心靈的生命,能夠認識真理、實踐道德、追求美善,並最終嚮往絕對的根源——神。
2. 「在」與「易」的形上學結合
羅光對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易」(變化)與士林哲學的核心概念「在」(存在)進行了創造性的結合。
「有在才有易」:他認為,一切變化(易)必須以一個持續存在的實體(在)為前提。沒有這個實體,變化就無從依附。這是用士林哲學的「實體-偶性」論來為中國的「變化」觀奠定形上基礎。
「易而成就的在」:存在的實體並非僵死不變的,而是透過內在的「創生力」不斷地自我實現、自我圓滿的動態過程。變化(易)正是實體實現其自身潛能(成)的方式。
這個「在-易-成」的動態結構,是他體系中解釋萬物存在與發展的基本模型。
3. 對儒家「仁」學的重新詮釋
作為一位天主教哲學家,他對儒家核心概念「仁」給出了獨特的神哲學闡釋。
「仁」即「愛」:他認同儒家的「仁者愛人」。
「仁」的超越根源:他論證,儒家所說的「仁」發端於人心,但其最終根源是天主。因為天主本身就是「愛」,人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故人內在地擁有這種愛的能力。
「仁」的圓滿:在儒家,仁的極致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在羅光看來,這種「一體」感的最高實現,就是在愛天主的過程中,與作為至善根源的天主合一,並因著愛天主而愛祂所創造的每一個人。如此,儒家的「仁愛」便在基督教的 「聖愛」 中找到了其終極的基礎與圓滿。
4. 「生命超越」與宗教歸宿
羅光哲學最終指向宗教信仰。
他認為,人的生命精神天生就有一種不斷自我超越的傾向,從物質層面超越到心靈層面,再超越到對真、善、美、聖的無限追求。
這種無限的追求,在有限的世間物中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其對象只能是無限的絕對存在本身——天主。
因此,哲學的理性探索必然引導人走向宗教的信仰之門。中國哲學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在他看來,其最真實、最圓滿的實現就是與天主教的神聖位格性天主相結合。
三、 總結與評價
思想特質:系統嚴謹、融會貫通、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操與原創性。
獨特貢獻:
他是 twentieth-century 系統性地嘗試會通天主教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第一人,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生命哲學」體系。
他提出的 「創生力」 概念,為理解中國「生生」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形上學視角。
他為華人天主教徒提供了一套既能扎根於自身文化傳統、又能深入信仰核心的哲學語言。
批評與挑戰:
從純粹中國哲學的立場看,批評者認為他或多或少 「以西釋中」 ,用士林哲學的框架「格義」中國哲學,可能偏離了中國哲學的本意(如對「仁」的解釋)。
從士林哲學的立場看,過度強調「生命」與「創生力」,是否淡化了「存在」本身的核心地位,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總而言之,羅光哲學是一座連接羅馬與北京、士林與儒道的宏偉思想橋樑。他展現了如何以一種深厚的信仰為根基,同時真誠地擁抱和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從而創造出一種既普世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學形態。 他的工作,在比較哲學與宗教對話領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