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深入的問題。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不僅僅是政治口號,而是一套融合了中西思想、試圖為中國現代化尋找道路的意識形態體系。
孫文(孫中山)先生將其思想精煉為「三民主義」,而其背後的哲學基礎,他稱之為「孫文學說」或「知難行易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解析:
一、核心哲學:「知難行易」說
這是孫文思想中最獨特的哲學部分,旨在解決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心理建設」的問題。
背景:孫文認為歷次革命與改革(如辛亥革命後建設的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國人深受傳統「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知易行難)觀念的毒害。大家認為知道道理很容易,但行動很難,因此對革命建國的新道理畏縮不前,缺乏信心。
內涵:他提出「行易知難」來反駁。他認為:
「行」是容易的、先於「知」的:人類文明是先有「行」(實踐),後有「知」(知識)。例如先會吃飯、用錢,後來才有生理學、經濟學。
「知」是困難的、關鍵的:真正的「知」(系統性、科學的知識)需要經過艱苦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獲得。一旦獲得了正確的「知」,「行」就會變得自然且順利。
政治目的:他試圖論證,他提出的《建國方略》、《三民主義》等藍圖,就是經過他艱苦探索得來的「真知」。只要人民相信這個「知」(他的學說),那麼實踐起來(「行」革命與建設)就會很容易。這為其理論的權威性和正當性提供了哲學依據。
二、三民主義的哲學內涵
三民主義是孫文主義的主體,其三個部分各自蘊含了不同的哲學來源和價值取向。
1. 民族主義
哲學基礎: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華夷之辨與家族宗族觀念,以及西方近代的民族國家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
初期內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帶有排滿復漢的色彩,目標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漢族民族國家。
後期發展:在「新三民主義」中,轉變為反帝國主義,主張國內各民族平等,並提出以「家族、宗族」為基礎,擴展成「國族」(中華民族)的構想,這體現了將傳統集體主義資源轉化為現代國家認同的哲學努力。
2. 民權主義
哲學基礎:主要源自西方啟蒙思想,如盧梭的「主權在民」、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同時也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監察與考試制度。
核心內涵:建立民主共和國,實行直接民權。人民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政權,來控制政府。
獨特哲學設計:為了解決他認為西方代議政治的流弊(議會專制、官員無能),他提出了著名的「權能區分」理論:
權屬於人民:人民是「有權的皇帝」,擁有政權。
能屬於政府:政府是「有能的專家」,擁有治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這個設計的哲學意圖是:既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又要建立一個萬能而高效的專家政府,解決「人民怕政府無能,政府怕人民無知」的矛盾。
3. 民生主義
哲學基礎:綜合了中國傳統的均富思想(如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亨利·喬治的單一稅制、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但明確反對階級鬥爭。
核心內涵:「節制資本」與「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主張土地漲價歸公,防止地主壟斷社會財富,靈感主要來自亨利·喬治。
節制資本:發展國家資本,防止私人資本壟斷國計民生,帶有國家社會主義色彩。
哲學目標:追求一種超越西方資本主義貧富懸殊和蘇聯共產主義暴力革命的「第三條道路」,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公平正義。孫文稱其為「社會主義」的一種,也是「共產主義的實行」。
三、方法論哲學:《實業計劃》與科學精神
孫文的《建國方略》中的「實業計劃」,體現了他的方法論哲學:
科學規劃與實證主義:他詳細規劃了中國的港口、鐵路、工業等藍圖,展現了他對科學、理性和系統性規劃的信仰。
國家主導的現代化:他認為中國的工業化不能依賴緩慢的私人資本積累,必須由國家主導,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技術,這體現了國家主義的發展哲學。
總結:孫文主義哲學的特點
綜合性與實用性:不拘泥於單一學派,博採中西,一切以解決中國問題為依歸,帶有強烈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色彩。
調和性:試圖調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自由與專政(權能區分)之間的矛盾。
革命性與建設性:既有破壞舊秩序的激進革命理論,也有建設新國家的詳細藍圖和哲理論述。
意識形態的開放性:正因其綜合與調和的特性,使得孫文主義在後來的歷史中,能被海峽兩岸的不同政治力量進行不同的詮釋和發展。
總的來說,孫文主義的哲學是一個在急遽變動的時代中,試圖為中國尋找一條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現代化道路的宏大思想體系,其複雜性和內在的張力,也反映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本身的艱鉅與曲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