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8, 2025

Martin Noth 申命記派歷史理論的主要學術論據

德國學者馬丁·諾特(Martin Noth)提出的「申命記派歷史」理論,是20世紀舊約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以下詳細解釋諾特認為「前先知書」(即《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撒母耳記下》、《列王紀上》、《列王紀下》)是由單一作者(或學派)在王國滅亡後寫成的學術論據。

核心論點概要

諾特的核心論點是:《申命記》不僅僅是一卷書,它是一段宏大歷史敘事的「神學導言」。 這段歷史敘事從《約書亞記》開始,一直延伸到《列王紀下》,是由一位身處巴比倫被擄時期(約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申命記派史家」所編纂的。這位史家利用古代的口傳和文字資料(如宮廷紀錄、先知故事等),但以一個統一的神學框架將其貫穿起來,目的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以色列和猶大兩個王國會相繼滅亡,遭受被擄的悲慘命運。


諾特的主要學術論據

諾特的論據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1. 神學觀點的連貫性與統一性

這是諾特理論最核心的證據。他發現從《申命記》到《列王紀》,貫穿著一個極其一致的神學觀念:

  • 單一中央聖所律法:只有在耶路撒冷聖殿敬拜耶和華才是合法的。這個在《申命記》12章確立的律法,成為了評判南北兩國所有君王的絕對標準。

    • 例證:《列王紀》中評價君王的好壞,幾乎不看其軍事或政治成就,而是看他們是否廢除了「丘壇」,是否清除了偶像,是否維護了耶路撒冷的中心地位。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的君王,通常都與推動宗教集中化有關(如希西家、約西亞);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的君王,則與拜偶像、在丘壇獻祭有關(尤其是北國的所有君王)。

  • 「因果報應」的歷史觀:歷史的進程被解釋為對《申命記》中盟約的遵守或違背所帶來的直接後果。

    • 順服 → 蒙福(平安、勝利、繁榮)

    • 悖逆 → 受咒詛(戰爭、饑荒、失敗、最終滅亡)

    • 這個模式在《士師記》中表現為循環史觀(犯罪 → 受壓制 → 呼求 → 蒙拯救),在《列王紀》中則直接導致了國家的毀滅。

  • 先知的角色:先知被塑造成耶和華的代言人,不斷地提醒君王和百姓要遵守盟約,並預言悖逆所帶來的審判。他們的預言在歷史中逐一應驗,顯示了上帝話語的權威和歷史進程的「按計劃進行」。

2. 文學結構與風格的統一性

諾特發現這六卷書在文學結構和措辭上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不像是由不同時代、不同作者隨意拼湊而成。

  • 重複的句式與詞彙

    • 介紹和評價君王的公式化語言(「XXX登基,年Y歲,在Z作王N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惡的事」)。

    • 「離開/不離開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 「隨從別神」、敬拜「巴力」和「亞舍拉」。

    • 「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惡的事」。

  • 銜接與過渡:各書卷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

    • 《約書亞記》以約書亞去世開始的士師時代。

    • 《士師記》以撒母耳的出現過渡到王朝時代。

    • 《撒母耳記下》以大衛的晚年和所羅門的登基過渡到《列王紀》。

  • 演講與反思: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總會有重要的演講或神學反思(如書24章,撒上12章,王下17章),這些段落的神學語言與《申命記》如出一轍,被認為是申命記派史家直接插入的評論,用以點明主題。

3. 歷史終點與編纂目的

諾特認為,這部歷史著作的終點提供了其寫作年代的最關鍵線索。

  • 終點事件:歷史敘事結束於猶大王約雅斤在巴比倫被釋放出監獄(《列王紀下》25:27-30)。這是一個帶有一絲希望,但整體仍處於被擄境況的結局。

  • 寫作目的:整部著作的頂點和最終答案,就是耶路撒冷的陷落、聖殿被毀和百姓被擄。作者編寫這部歷史,不是為了單純記錄,而是為了回答一個被擄時代猶太人最迫切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上帝拋棄我們了嗎?」

    • 作者的答案:不是上帝失信,而是以色列人自己從士師時代到列王時代,不斷地、頑固地違背了西奈之約(在申命記中重申)。滅亡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悖逆盟約所導致的、上帝公義審判的必然結果。這個神學解釋,只有在悲劇發生之後才能被系統性地提出。

4. 與《申命記》的緊密聯繫

諾特將《申命記》視為這部歷史巨著的「序言」。因為《申命記》本身包含了盟約的條款(順服則蒙福,悖逆則受禍),而後面的歷史正是這些條款的具體演繹和印證。沒有《申命記》的神學框架,後面的歷史敘事就失去了評判的標準。


總結與影響

諾特的論據可以總結為:他透過神學、文學和歷史目的論三個層面的緊密交織,論證了「前先知書」是一個統一的文學作品。它是由一位身處國破家亡之困境的猶太神學家,在巴比倫被擄初期,為了對民族災難做出神學解釋,而對古代資料進行的一次系統性、帶有明確目的的編纂。

後續發展與批評:
諾特的理論也受到後世學者的補充和批評,例如:

  • 交叉學派認為申命記派歷史並非一次成型,而是經歷了約西亞王改革時期(申命記派歷史的第一版,Dtr1)和被擄時期(悲觀的第二版,Dtr2)兩個主要編修階段。

  • 有學者認為他過於強調「違約-審判」的單一主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救贖和盼望的層面。

  • 他對史家個人角色的強調,也逐漸被「學派」或「運動」等更群體性的概念所取代。

儘管如此,諾特的「申命記派歷史」理論至今仍是理解希伯來聖經歷史書卷的主流學術框架,其核心洞見——即這些書卷是經過神學詮釋的歷史,旨在回答特定的信仰危機——已被廣泛接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