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0, 2025

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什麼是申命記派歷史?

申命記派歷史 是一個現代聖經研究的學術理論,指的並非單一一卷書,而是《舊約聖經》中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下〉(不包括〈路得記〉)這六卷歷史書,被認為是由同一群(或同一個學派、傳統的)編者,根據一個統一的神學觀點和歷史哲學,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是巴比倫流亡時期)編輯而成的。

這六卷書構成了一個連續的敘事,講述了以色列人從進入應許之地(迦南)到最終失去這片土地、被擄至巴比倫的完整歷史。

這六卷書是:

  1. 〈約書亞記〉

  2. 〈士師記〉

  3. 〈撒母耳記上、下〉

  4. 〈列王紀上、下〉

而這整個歷史敘事的神學引言和核心原則,正是〈申命記〉。因此,這整個歷史作品集被稱為「申命記派歷史」。


核心特徵與神學觀點

申命記派歷史的作者/編者(簡稱Dtr)透過敘述這數百年的歷史,旨在回答一個困擾流亡時期以色列人的核心問題:「為什麼偉大的以色列會國破家亡、聖殿被毀、人民被擄?」

他們的答案不是政治或軍事上的,而是神學上的,其核心觀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一神崇拜與中央聖所

    • 堅守〈申命記〉的核心教導:只可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

    • 強調崇拜必須在「耶和華所選擇立為他名的居所」(即耶路撒冷的聖殿)進行,廢除各地丘壇,以防摻雜迦南異教習俗。

  2. 遵行律法與悖逆之禍

    • 整個歷史被呈現為一個不斷循環的模式:順服 → 蒙福 / 悖逆 → 受罰

    • 〈申命記〉第28章清晰地列出了祝福與咒詛的條款:遵守律法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違背律法則天災人禍、被敵人欺壓。

    • 國王和百姓的罪,特別是偶像崇拜(敬拜巴力、亞舍拉等),被視為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3. 「因果報應」的歷史觀

    • 好王與壞王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他是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尤其是他是否廢除了丘壇和偶像。

    • 例如:北國以色列的所有君王都因為延續耶羅波安在但和伯特利設立金牛犢的罪而被評為「惡」的。

    • 即使是南國猶大被稱許的君王(如希西家、約西亞),如果他們沒有徹底廢去丘壇,也會被指出不足。

  4. 先知的角色

    • 先知(如撒母耳、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等)在歷史中扮演著神的代言人,不斷警告百姓和君王要回轉歸向神,預言悖逆所帶來的審判。


主要的編輯層次與學說

學術界普遍認為申命記派歷史並非一氣呵成,而是經歷了主要的編輯階段:

  • 前流亡時期編輯(約西亞王朝時期)

    • 許多學者認為,最初的申命記派歷史是在猶大王約西亞(西元前7世紀)推行宗教改革時編纂的。〈列王紀下〉22-23章記載了在聖殿中發現「律法書」(通常被認為是〈申命記〉的核心部分),約西亞據此進行改革。

    • 這個版本的歷史敘事帶有樂觀色彩,旨在支持約西亞的改革,證明遵行律法可以帶來復興和祝福。

  • 流亡時期的最終編輯(巴比倫之囚時期)

    • 約西亞死後,猶大迅速衰敗,最終於西元前586年被巴比倫所滅。這對以色列人的信仰造成了巨大衝擊。

    • 流亡時期的編者在此基礎上,加入了亡國的最後篇章,並對整個歷史進行了重新詮釋。他們保留了約西亞改革的正面描述,但最終的結論是:由於瑪拿西等君王的罪孽過於深重(參見〈列王紀下〉21:10-15; 23:26-27; 24:3-4),即使約西亞的改革也無法挽回神的審判。這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好王」也無法阻止國家的滅亡。


總結

總而言之,「申命記派歷史」是一個:

  • 文學作品:指從〈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下〉的連貫歷史敘事。

  • 神學作品:其目的不是提供客觀的現代史實,而是用一個統一的神學框架(源自〈申命記〉)來解釋歷史事件的意義。

  • 護教作品:在國家滅亡的災難中,它維護了神的公義和信實——災難不是神無能或失信,而是對子民悖逆的公正審判。同時,它也為流亡中的百姓提供了信仰的出路:回歸律法,單單敬拜耶和華。

這個理論是20世紀聖經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舊約》歷史書的理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