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一個非常深入的問題,探討了聖經兩大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神學對話。
「申命記派歷史」和「聖卷文集」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像與先知書那樣直接的「劇本與評論」關係,而更像是一場深度的神學反思與對話。申命記派歷史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因果報應」框架,而聖卷文集則在這個框架的「廢墟」或「陰影」下,進行了更複雜、更個人化、有時甚至是充滿張力的探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申命記派歷史如何看(或者說,如何與)聖卷文集的神學互動:
1. 對申命記派歷史框架的「確認與深化」
部分聖卷的內容,可以被視為對申命記派歷史神學的補充和印證。
歷代志上下:雖然歷代志被編排在聖卷中,但其神學與申命記派歷史有極大的連續性。它同樣關注聖約、聖殿和敬拜。不同之處在於,歷代志更強調神的憐憫、立即的報應,以及大衛之約的永恆性。它可以被看作是從被擄歸回後的視角,對申命記派歷史進行的一次「編輯」和「重述」,重點在於恢復的希望和正統的崇拜。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這兩卷書直接延續了申命記派歷史的敘事(被擄之後),展示了咒詛部分應驗(流放)後,祝福如何因著歸回和重建而再次臨到。它們強調嚴守律法、分別為聖,這正是申命記的核心主題。尼希米記第9章那篇偉長的禱告,本身就是一篇申命記風格的歷史回顧和認罪。
2. 對申命記派歷史框架的「個人化與內在化」
申命記派歷史關注的是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命運,而聖卷文集中的許多書卷將這個框架應用到了個人的生命層面。
詩篇:詩篇是個人和群體在申命記派歷史的各種情境中(興盛、戰亂、犯罪、被擄)向神發出的禱告和敬拜。
懺悔詩(如詩篇51篇)是個人對申命記所定罪的「罪」的深刻認同和悔改。
群體哀歌(如詩篇74, 79篇)是在國家災難中,對申命記派歷史所描述的神的「隱藏」發出的呼求。
智慧詩(如詩篇1篇)開篇就點明了「順服=蒙福,悖逆=滅亡」的個人版申命記原則。
詩篇將律法(托拉)從國家法典內化為個人喜愛和默想的對象(詩1:2, 19:7-11, 119篇),這是對申命記神學的深化。
箴言:箴言將申命記的「因果報應」觀,系統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智慧中。它建立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宇宙道德秩序:「義人的路徑必興盛,惡人的道路終致滅亡」。這可以被看作是申命記28章祝福與咒詛在個人和社會倫理層面的具體展開。
3. 對申命記派歷史框架的「挑戰與質疑」
這是最具張力的部分。聖卷文集中的一些書卷,直面了申命記派歷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簡單框架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約伯記:這是對申命記派歷史神學最直接、最深刻的神學挑戰。約伯的朋友們所持的,正是標準的申命記派觀點:「你受苦,必定是因為你犯了罪」。但約伯本身是個義人,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在探討無辜者為何受苦。約伯記並未完全推翻申命記的框架,但它堅決地拒絕將其簡單化、機械化。它指出,神的智慧和主權遠超人類「犯罪-受罰」的簡單公式。
從申命記派歷史的視角看約伯記:它像是一個必要的「修正案」,警告人們不可用那套神學框架去「定罪」每一個受苦的個人,神的作為奧妙難測。
傳道書:傳道書的作者觀察到世上有「義人遭惡報,惡人享平安」的現象,感嘆「虛空的虛空」。這直接衝擊了箴言和申命記歷史所建立的秩序感。傳道書不是在否定神,而是在承認在日光之下,申命記的報應律並不完全清晰可見。它最終的結論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12:13),這又回到了申命記的根基,但卻是經歷過極大懷疑和反思後的回歸。
4. 對申命記派歷史框架的「浪漫化與普世化視角」
雅歌:在申命記派歷史充滿戰爭、罪惡和審判的宏大敘事中,雅歌提供了一個純粹、美麗的愛情視角。雖然後期猶太解經常將其寓意為神與以色列的愛,但其字面意義是對人類愛情的慶祝。它可以被視為對神最初創造的美好(伊甸園中的夫妻關係)的回應,而這美好正是申命記派歷史開始之前的故事。
路得記:這卷書發生在士師時代(申命記派歷史的時期),但其神學重點卻截然不同。它沒有聚焦於以色列的集體悖逆,而是講述了一個外邦女子因著她的信心和忠誠,不僅被接納進入以色列群體,更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這打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預示了神的救恩計畫的普世性,是對申命記律法中關懷寄居者條款的完美體現和升華。
總結
從申命記派歷史的視角來看聖卷文集的神學,我們會看到一個豐富的光譜:
支持與延續(歷代志、以斯拉-尼希米記):確認其歷史敘事和神學框架。
內化與應用(詩篇、箴言):將國家層面的盟約關係,深化為個人與神的關係和日常生活智慧。
挑戰與修正(約伯記、傳道書):直面其簡單因果報應論在現實中的困境,引向對神主權和奧秘的更深刻認識。
補充與超越(路得記、雅歌):提供關於愛、接納和普世救恩的視角,豐富了申命記派歷史有時過於嚴峻的畫卷。
總而言之,聖卷文集的神學,是在申命記派歷史所建立的「聖約」基礎上,進行的一場更全面、更深入、也更複雜的神學建構。它既肯定了一個有道德秩序的宇宙,也承認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和神主權的奧秘,共同為新約的救贖信息預備了道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