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出版於1776年,標誌著古典經濟學的誕生。它不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更是一本關於政治、社會和哲學的宏偉論著。
下圖清晰地勾勒了《國富論》中驅動國民財富增長的兩大核心引擎及其運作機制:
flowchart TD subgraph A[財富增長的雙引擎] direction LR A1[“市場”看不見的手“<br>(分工與交換)”] A2[“資本積累<br>(節儉與投資)”] end A1 --> B1[“提高勞動生產力”] A2 --> B2[“增加生產性勞動”] B1 & B2 --> C[“國民財富與收入增長”] C --> D1[工資上升] C --> D2[利潤下降<br>(趨勢)] C --> D3[地租上升] subgraph E[自然自由體系 <br>(政府角色) E1[“保障國防”] E2[“執行司法”] E3[“建設公共工程”] end E -- 為雙引擎創造環境 --> A
一、核心問題:什麼是國民財富的源泉?
斯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為何會變得富有?他批判了重商主義(認為財富來自金銀)和重農主義(認為財富只來自農業)的觀點,提出:
一個國家的財富,並非由其擁有的金銀數量決定,而是由其國民所能消費的所有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總量決定。而這個總量,取決於其勞動的「生產力」和「生產性勞動」的比例。
二、兩大核心理論
1. 分工與「看不見的手」
分工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斯密在開篇就以製針工廠為例,詳細論述了分工如何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力。分工使工人專精於單一操作,節省了轉換工作的時間,並促進了機械的發明。
分工源於人性:分工並非人類智慧的預見,而是源於人類「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互相交易」的天然傾向。
「看不見的手」:這是斯密最著名的隱喻。他認為,在自由的市場中,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會在一隻 「看不見的手」 的引導下,無意中促進社會的公共利益。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
2. 自由市場與自由放任
基於「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斯密成為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強烈批評者。他主張 「自然自由體系」 ,即讓經濟規律自行其是。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守夜人」,其主要職責僅限於:
國防:保護社會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力與侵犯。
司法:保護社會成員免受其他成員的不公正行為或壓迫。
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與公共設施:這些事業和設施若由個人或少數人經營,其利潤無法償還其所費。
三、其他關鍵學說
1. 價值理論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悖論:斯密指出了水很有用但價值低,鑽石幾乎無用但價值高的著名悖論。
勞動價值論:在原始社會,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價值(自然價格)由其生產成本構成,即工資、利潤和地租。
2. 資本積累與資本用途
斯密認為,節儉(而非消費)是資本增長的源泉。資本積累後,會用於僱用更多的「生產性勞動」(能創造價值的勞動,如製造業),而不是「非生產性勞動」(不創造價值的勞動,如僕役)。一個國家財富的增長,取決於其生產性勞動的數量和效率。
3. 國際貿易與絕對優勢
斯密是自由貿易的堅定倡導者。他批判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提出了 「絕對優勢」 理論: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比另一個國家低,那麼該國在這種產品上就擁有絕對優勢。各國應專注於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然後進行貿易,這樣雙方都能獲益。
四、深遠影響與歷史意義
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國富論》系統性地討論了分工、市場、價格、分配、資本等核心經濟概念,為後世的經濟學研究劃定了藍圖。
推動了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它的思想為19世紀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如廢除《穀物法》)提供了理論依據,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格局。
塑造了現代資本主義:斯密對個人追求利益的肯定、對自由市場的論證,成為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論核心。
意識形態的雙刃劍:後世不同流派都從斯密那裡尋找依據。自由主義者強調其「看不見的手」和最小政府;而批評者則指出,他同樣關注社會公正與勞動者的福祉,並非後世某些極端自由市場主義者所描繪的那樣。
總結
《國富論》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為我們理解現代經濟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連貫、系統且強大的框架。它告訴我們,國民財富的根源在於人類的生產力,而釋放這種生產力的最佳途徑,是一個允許個人自由、競爭和交換的體系。
儘管歷經兩個多世紀的挑戰與發展,斯密提出的核心問題——如何促進國民財富與福祉——以及他對市場力量的深刻洞察,至今仍然是經濟學和政治辯論的中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