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1, 2025

N T Wright 如何看舊約

 N. T. 賴特對舊約的看法是其整個神學大廈的基石。他拒絕將舊約視為一個零散的道德故事集或僅僅是尋找關於基督預言的寶庫。相反,他將舊約視為一個單一、連貫、未完成的救贖敘事,這個敘事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它的意義、應驗和終極目標。

下圖展示了賴特理解舊約的整體框架與流程:

flowchart TD
    A[“舊約是<br>未完成的救贖敘事”] --> B[“核心問題<br>神如何透過以色列<br>解決亞當的罪惡<br>並祝福萬國?”]
    B --> C[“關鍵主題<br>盟約<br>被擄<br>神的同在与聖潔”]
    C --> D[“敘事的高潮與解答<br>在耶穌基督裡實現”]
    D --> E[“舊約的終極意義<br>在基督的光照下<br>得以完全顯明”]

以下是他觀點的詳細分解:

1. 舊約是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賴特認為,舊約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都在講述一個充滿張力、尚未解決的故事:

  • 神的創造是美好的,但被人類的罪(亞當之約的破裂)破壞了。

  • 神啟動救贖計畫,揀選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之約),應許透過他的家族使「萬國得福」,並賜給他們土地。

  • 以色列的使命是成為解決「亞當問題」的方案,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人性」應該是什麼樣子,並吸引萬民歸向神。

  • 然而,以色列本身也失敗了。他們不斷悖逆,最終導致了國家滅亡、聖殿被毀、人民被擄(申命記28章所預言的盟約咒詛)。

  • 舊約的結尾是懸而未決的。即使有以斯拉、尼希米歸回,先知瑪拉基的書卷仍以「咒詛」結束。神的榮耀沒有充滿新的聖殿,大衛的子孫沒有坐在寶座上,他們仍受制於外邦帝國。因此,猶太人感到「被擄」的狀態在某種意義上仍在持續

2. 舊約的核心主題

在賴特看來,這個大故事是由幾個關鍵主題交織而成的:

  • 盟約:這是神與祂子民建立關係的框架。從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到大衛,每一個盟約都在推進救贖計畫。

  • 被擄與歸回:這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核心的神學範疇。「被擄」是罪的終極後果,而「歸回/出埃及」則是救贖的典範。舊約期盼著一次最終的「新出埃及」。

  • 神的同在与聖潔:從伊甸園到會幕,再到聖殿,神渴望與祂的子民同住。聖殿是「天與地交匯」的象徵。

  • 神的國度:舊約充滿了神作王的宣告(如詩篇)。祂的目標是在地上建立祂的公義統治。

3. 舊約指向基督:應驗與重新定義

賴特強調,舊約的應驗不是像「對答案」一樣,找到關於耶穌的隱藏預言。而是耶穌來,為這個未完成的故事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結局

  • 耶穌是忠實的以色列:作為以色列的代表,耶穌完全活出了神對以色列的呼召,順服至死。

  • 耶穌成就了「新出埃及」:透過他的死與復活,他帶領祂的子民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下得釋放。

  • 耶穌承受了終極的「被擄」:在十字架上,祂承擔了以色列和全人類因罪而招致的盟約咒詛。

  • 耶穌是真正的聖殿:祂是神與人最終極、最完美的同在。祂的身體被拆毀,三日內重建(復活)。

  • 耶穌帶來了神的國度:祂的到來宣告神的國「近了」,並且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透過祂的服事、死亡和復活——建立起來。

4. 舊約是基督徒的聖經

對於「基督徒為何要讀舊約」這個問題,賴特的回答是:

  • 認識我們的故事:舊約是「我們家族的故事」。如果不讀舊約,我們就無法理解我們是誰、神是誰,以及祂救贖計畫的深度和廣度。

  • 認識基督:若不讀舊約,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將是扁平、乏味的。只有透過舊約,我們才能明白祂是彌賽亞、是主、是神的兒子、是受苦的僕人等頭銜的豐富內涵。

  • 認識我們的使命:教會是「在基督裡」的新創造群體,被呼召去繼續完成亞伯拉罕的使命——成為讓萬國得福的管道。舊約塑造了我們對這個使命的理解。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舊約是由神所啟示的、關於祂救贖世界之計畫的第一部分。它不是一本答案書,而是一本充滿盼望、悲劇和期待的未完成小說耶穌則是這本小說的作者親自走進故事裡,寫下了最後一章,並以祂的復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永無止境的續集。 因此,讀舊約就是為了認識這個故事的開端、中段,以及它如何必然地、榮耀地指向並成全於耶穌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