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阿弗里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經濟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於1890年出版,綜合了古典經濟學和邊際效用學派的觀點,奠定了現代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這本書主導了西方經濟學理論長達近半個世紀。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馬歇爾如何以「均衡」為核心,將供給與需求像剪刀的雙刃般結合起來,並引入了創新的時間分析:

flowchart TD
    A[“馬歇爾經濟學體系<br>核心:均衡價格論”] --> B & C

    subgraph B [需求理論]
        B1[“邊際效用<br>(遞減)”]
        B2[“需求曲線<br>向右下方傾斜”]
        B3[“消費者剩餘”]
    end

    subgraph C [供給理論]
        C1[“實際成本<br>(勞動與節欲)”]
        C2[“供給曲線<br>向右上方傾斜”]
        C3[“生產者剩餘”]
    end

    B & C --> D[“市場均衡<br>供需決定”均衡價格“”]

    D --> E[“時間分析<br>(關鍵創新)”]

    E --> F1[“市場期<br>供給固定”]
    E --> F2[“短期<br>可變生產要素”]
    E --> F3[“長期<br>所有要素可變”]
    E --> F4[“超長期/趨勢<br>技術與人口增長”]

一、核心思想與方法論

  1.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日常事務的學問」
    馬歇爾將經濟學從一個更為抽象的領域,拉回到對現實人類經濟行為的研究。他關注的是真實世界中的個人、企業和產業

  2. 漸進主義與連續性原理
    他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社會經濟的變化是漸進的、連續的,而非跳躍式的革命。他有一句名言:「自然不能飛躍」。

  3. 部分均衡分析
    與卡爾·門格爾等強調一般均衡的經濟學家不同,馬歇爾開創了 「部分均衡分析」 方法。這種方法在分析一個市場時,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從而集中研究該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使得分析變得更加清晰和易於處理,成為至今微觀經濟學中最主流的分析工具。


二、關鍵理論與貢獻

1. 均衡價格論:供需的剪刀雙刃

這是馬歇爾理論的核心。他將古典經濟學側重的生產成本(供給) 與邊際效用學派側重的效用(需求) 結合起來,認為:

「我們討論價值是由效用所決定還是由生產成本所決定,就如同討論一張紙是由剪刀的上邊裁還是由下邊裁斷一樣。」

  • 需求曲線:基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他推導出了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 供給曲線:基於實際生產成本(他認為包括勞動的「反效用」和資本家的「等待」或「節欲」),他推導出了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

  • 均衡價格: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市場的均衡價格均衡數量

2. 時間分析:引入時間維度

這是馬歇爾的關鍵創新。他認識到供給對價格變化的反應速度取決於時間長短:

  • 市場期:非常短的時間,供給量是固定的(如易腐爛的魚)。價格主要由需求決定。

  • 短期:廠商可以通過調整可變生產要素(如勞動、原材料)來改變產量,但無法改變固定資本(如廠房、機器)。供給曲線向上傾斜。

  • 長期:廠商可以調整所有生產要素,包括擴大廠房、採用新技術。新的廠商可以進入,舊的可以退出。供給曲線更為平坦。

  • 超長期:關注技術進步、人口增長等長期趨勢。

3. 彈性概念

馬歇爾首創了 「需求彈性」 這一極其重要的概念,用以精確衡量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例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較小,而奢侈品的需求彈性較大。

4. 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

  • 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願意為某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這衡量了消費者從交易中獲得的淨福利。

  • 生產者剩餘:指生產者實際收到的價格與其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之間的差額。
    這兩個概念為後來的福利經濟學和成本效益分析奠定了基礎。

5. 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

在分析企業成本時,他區分了:

  • 內部經濟:指單個企業因自身規模擴大(如更精細的分工、更有效率的管理)而導致的平均成本下降。

  • 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規模擴大時,給行業內所有企業帶來的好處(如專業化供應商的出現、知識和技術的擴散),從而導致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下降。
    這一區分對後來的產業組織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影響深遠。


三、影響與地位

  1. 教科書的典範:《經濟學原理》的結構(從微觀到宏觀,從基本原理到應用)成為了現代經濟學教科書的標準範式。

  2. 新古典學派的奠基之作:它成功融合了成本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確立了以邊際分析和市場均衡為核心的新古典框架。

  3. 劍橋學派的創立:馬歇爾是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培養了凱恩斯、庇古等一大批傑出的經濟學家。

  4. 實證與規範的結合:雖然馬歇爾極力強調經濟學的科學性(實證分析),但他從未忘記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充滿了人文關懷。

總結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將經濟學從一門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和哲學思辨的學科,轉變為一門嚴謹的、可用於分析現實世界的社會科學。他提供的分析工具——供需模型、彈性、剩餘、時間維度——至今仍然是每一位經濟學學子入門時必須掌握的基本語言。可以說,不理解馬歇爾,就無法真正理解現代微觀經濟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