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新約的看法,與他對舊約的看法一脈相承,且是其神學思想的頂點。他認為,新約是「舊約故事的圓滿結局」與「新創造的開端」。它記載了神如何信實地成就了對以色列的應許,並透過耶穌基督將這個應許擴展至全世界。
下圖展示了賴特理解新約的動態框架:
flowchart TD A[“新約是<br>舊約故事的決定性高潮”] --> B[“核心宣告<br>耶穌是彌賽亞與世界之主”] B --> C[“奠基性事件<br>耶穌的生、死與復活”] C --> D[“聖靈的降臨<br>與教會的誕生”] D --> E[“新約作者的神學詮釋<br>解釋此一事件的意義”] E --> F[“未完成的終局<br>新創造已開啟<br>正等待最終完成”]
以下是他觀點的詳細分解:
1. 新約是「單一故事的決定性高潮」
賴特認為,新約不能被孤立地閱讀。它必須被理解為以色列故事的圓滿。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處於他所謂的「雖已歸回,卻仍被擄」狀態,他們期盼神介入來拯救祂的子民、赦免他們的罪、並親自作王。新約從頭到尾的宣告就是:這個期待已久的介入,已經在耶穌身上發生了!
耶穌的宣告:「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可1:15)意味著:「以色列故事的轉折點就在此刻,因我而臨到!」
2. 新約的核心:耶穌是彌賽亞與主
新約的文獻雖然多樣,但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宣告:
耶穌是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祂不是來廢棄律法和先知,而是來應驗它們。祂是大衛的真子孫,來執掌王權。
耶穌是世界的「主」:早期教會稱耶穌為「主」,這是一個直接挑戰該撒權威的政治性宣告。他們是在宣告,世界的真主人不是該撒,而是被釘十字架又復活的耶穌。
3. 新約的奠基性事件:十字架與復活
賴特對十字架和復活的解讀是其神學的標誌。
十字架:不僅是代替我們受刑罰(儘管他不否認這一點),更是耶穌與邪惡勢力的終極對決。作為以色列的代表,耶穌承受了「被擄」的終極後果(與神隔絕),從而擊敗了罪與死的權勢。這是神作王的方式。
復活:不僅是證明耶穌身份的神蹟,更是神新創造的爆炸性開端。耶穌的復活是「初熟的果子」,意味著神更新萬物的計畫已經啟動,所有在基督裡的人也將擁有復活的身體。這不是關於「靈魂上天堂」,而是關於神將天堂帶到地上,更新整個創造。
4. 新約的產生:聖靈驅動的見證與詮釋
新約聖經本身,就是早期教會在聖靈引導下,對「耶穌事件」的權威性見證和詮釋。
福音書:不是現代意義的傳記,而是有神學目的的歷史敘事,旨在宣告耶穌是彌賽亞和主,並解釋祂的生、死、復活的意義。
使徒行傳:是聖靈驅動的、關於神的國度在萬民中擴張的敘事,是耶穌事工的續集。
保羅書信與其他書信:是在聖靈引導下,為新生的「彌賽亞群體」提供神學基礎和生活指引,幫助他們在「已然未然」的張力中生活。
啟示錄:不是未來事件的密碼書,而是一部先知性的異象,揭示當下現實的屬天真相,安慰受逼迫的聖徒,宣告被殺的羔羊已然得勝,並指向新天新地的終極盼望。
5. 新約的使命:呼召一個見證新創造的子民
新約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提供一套教義,而是呼召並建立一個新的群體——教會。
教會是「在基督裡」的真以色列,是聖靈的殿,是新創造的初熟之果。
教會的使命是宣揚並活出「耶穌是主」,在世上作為一個替代性的、預嚐新創造的群體,透過他們的生活和見證,向世界展示誰才是真正的王。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新約是神透過耶穌基督成為世界之王的官方宣告。它講述了神如何信守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如何透過耶穌的死與復活解決了罪惡問題、擊敗了死亡,並如何透過聖靈建立了一個承載祂救贖計畫的子民。
因此,讀新約就是在讀一個充滿顛覆性、決定性和盼望的故事,而我們今天被邀請進入這個故事,找到我們的身分和使命,在聖靈的大能中,活出那已開啟卻未完成的新創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