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耶利米哀歌》

 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痛苦與哀慟的《耶利米哀歌》。這卷書在聖經中佔據一個獨特而關鍵的位置,它並非講述神的應許或未來的盼望,而是停留在審判的後果中,進行深刻的神學反思

1. 定位於救贖歷史:聖約咒詛的現實

  • 歷史背景:本書寫於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之後。它是對這一災難性事件的即時、情感性的回應。

  • 神學定位:《耶利米哀歌》是 「申命記歷史」神學的祈禱式實現。它展現了《利未記》26章和《申命記》28章中所警告的聖約咒詛,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殘酷的現實。它回答了:當神的審判完全降臨時,是什麼樣子?神的子民應當如何回應?

因此,《耶利米哀歌》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在神嚴厲的審判中,我們如何理解神的屬性?信仰在絕望中還有何意義?

2. 核心神學主題:在苦難中向神哀哭

本書的核心不是絕望的終點,而是在絕望中向神發出的哀哭。它示範了如何將最深的痛苦帶到神面前,並在哀哭中持守一絲微弱的信靠。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神的公義:承認審判是應得的

與許多抱怨神不公的文學不同,《耶利米哀歌》從一開始就承認苦難的根源是罪。

  • 「耶和華是公義的!」(哀1:18)這句宣告是本書的神學基石。作者反覆承認,這災難臨到是因為「我們犯罪了」、「我們的先祖犯罪…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哀5:7, 16)。

  • 神學意義:這避免了苦毒和自義,將災難置於聖約的框架內來理解。神沒有失信,反而是祂守約的表現(執行咒詛)。這維護了神的公義,即使在人無法理解其嚴厲之時。

B. 神的忿怒:令人畏懼的親身體驗

本書對神的忿怒有著最生動、最痛苦的描述。神被描繪為敵人(哀2:4-5)、獵人(哀3:10-12)、審判官。

  • 神學意義:它毫不避諱地描繪了神對罪的恨惡是何等真實和可畏。這打破了任何對神的慈愛輕描淡寫的神學。神的聖潔要求祂必須審判罪。這為理解基督在十字架上擔當神忿怒的深度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C. 神的慈愛與信實:絕望中的唯一錨點

在承認神的公義和忿怒的同時,本書發出了聖經中最偉大的信心宣言之一:

  • 「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

  • 神學意義:這是在廢墟中對神屬性的驚人信靠。作者區分了神的審判作為和祂的永恆屬性。儘管神在「發怒」,但祂「諸般的慈愛」從未斷絕。這慈愛是他們「不致消滅」、仍有未來盼望的唯一原因。這指向神在盟約中「不變的愛」,是救贖歷史得以延續的基礎。

D. 錫安的傾覆:神同在記號的喪失

聖殿被毀、錫安被棄,是核心的創傷。

  •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哀1:1)錫安,這本應是神立名、與子民同在的記號,如今成了荒場。

  • 神學意義:這代表著神榮耀的離開(參結10章)和盟約關係的破裂。它迫使神的子民思考:沒有聖殿,我們如何親近神?這為後來「道成肉身」的神學預備了道路——真正的同在不再是建築物,而是在基督裡(約2:19-21)。

E. 為罪代求的呼聲

本書不僅是哀歌,也是認罪和代求。

  • 「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哀1:9, 11, 20; 2:20等):作者呼求神紀念祂的子民所受的苦。

  •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哀5:21):結尾的禱告不是求神挪去苦難,而是求神改變他們的心,使他們能回轉歸向神。

  • 神學意義:這顯示了真正的悔改,以及對神主權恩典的依賴。我們連回轉歸向神的能力,都需要神來賜予。這呼聲在基督為我們的代求中得到了終極的回應。

結論:從《耶利米哀歌》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耶利米哀歌》,我們看到:

  1. 它為所有苦難提供了一個神聖的框架: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神仍在掌權,我們可以向祂哀哭。

  2. 它揭示了罪的可怕後果:它讓我們看見,得罪聖潔的神所帶來的破壞是何等徹底。

  3.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

    • 耶穌在十字架上親身經歷了《耶利米哀歌》所描述的神的棄絕和忿怒。祂喊著「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這是終極的哀歌。祂為我們承受了我們本該承受的聖約咒詛。

    • 耶穌是為耶路撒冷哭泣的那一位(路19:41-44),祂體會並擔當了我們的憂患。

    • 因著基督的代死,神對信靠之人不再是「敵人」,而是「阿爸,父!」。祂的「諸般的慈愛」在基督裡向我們堅定不移地顯明。

    • 最終的「新耶路撒冷」(啟21章)將是對舊錫安所有眼淚和傷痛的最終解答,那裡「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21:4)。

《耶利米哀歌》教導我們,信仰並非繞過苦難,而是穿越苦難。它授權我們可以誠實地向神表達痛苦,同時緊緊抓住祂那在審判的煙雲之上依然存在的、每早晨都是新的慈愛。它將我們引向那位背負我們憂患、擔當我們痛苦的基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