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運用「聖經神學」的視角,來閱讀這卷充滿奇異異象和強烈象徵的《以西結書》。以西結身為祭司,卻在被擄之地成為先見,他的信息在救贖歷史中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神的榮耀」與「新心新靈」這兩個主題上。
1. 定位於救贖歷史:被擄之地的先知
歷史背景:以西結是在第一批被擄的猶太人中被擄到巴比倫的。他在外邦之地事奉,面對的是一群失去家園、聖殿,信心瀕臨崩潰的百姓。
神學定位:他的事奉回答了被擄群體的核心疑問:神的榮耀是否已離棄以色列?神的應許和計劃是否已經終結?我們在沒有聖殿的情況下如何敬拜神?
因此,《以西結書》的核心神學問題是:在被擄的審判中,神如何透過祂的榮耀和話語,為祂的子民預備一條從死亡枯骨到生命復興的道路?
2. 核心神學主題:神的榮耀與個人的責任
本書圍繞兩個核心展開:1. 神的榮耀的可移動性;2. 個人對神回應的必要性。
3. 關鍵主題的聖經神學發展
A. 神的榮耀:離開與回歸
「耶和華的榮耀」是貫穿全書的主線。
榮耀的離開(結1章;10-11章):本書開頭,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神的榮耀寶座並非固定在耶路撒冷,而是可移動的。隨後,他目睹了神的榮耀因著百姓的罪,一步步離開聖殿,最終從城東的山上升天而去(結11:23)。這異象表明:神的同在不能被人操控,也絕不容忍罪惡。
榮耀的回歸(結43:1-5):在預言未來的新聖殿時,以西結看見神的榮耀從東門返回,充滿聖殿。這宣告了神並未永遠丟棄祂的子民,祂將恢復與他們的同在。
神學意義與新約應驗:這預表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來1:3),是神在人間真正的帳幕(約1:14)。如今,神的榮耀透過教會(聖靈的殿) 和個別信徒彰顯在世上(林前3:16;6:19)。
B. 個人的責任:從集體到個人的信仰
針對「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這句俗語(結18:2),以西結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神學觀點:「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結18:4, 20)
神學意義:這並非否定罪的群體影響,而是強調個人必須為自己的罪向神負責。這將信仰從集體傳統的框架中釋放出來,強調個人悔改與回轉的必要性。這為後來更個人化的信仰關係鋪平了道路。
C. 新心與新靈:聖約的內在更新
這是《以西結書》對救贖歷史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神的應許:「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結36:26-27)
神學意義:這與耶利米的新約預言(耶31:31-34)相呼應。它承認人靠自己無法遵守神的律法,因此神必須親自介入,從內部改變人的本性。這不是修補,而是再造。
新約的應驗:這在五旬節聖靈降臨時開始應驗(徒2章)。聖靈內住,正是神將祂的靈放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有能力活出順服的生命(羅8:1-4)。
D. 枯骨的異象:從絕望到復興
在結37章,神的靈帶領以西結看到平原遍滿的枯乾骸骨。藉著先知的宣講,這些骸骨復活,成為極大的軍隊。
神學意義:這異象是給絕望中被擄之民的終極盼望。它表明,以色列的復興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神透過祂的話語和聖靈所行的創造性神蹟,是使無變為有、叫死人復活的大能。
基督論的預表:這強烈地預表了基督的復活,以及祂藉著福音使靈性死亡的人得著生命(弗2:1, 5)。耶穌自己就是「復活與生命」(約11:25)。
E. 新聖殿的異象:終末的完美秩序
《以西結書》最後九章(結40-48章)詳細描述了一座理想化的新聖殿。從聖殿中有生命水的江河流出,所到之處帶來醫治和生命(結47:1-12)。
神學意義:這不僅是藍圖,更是神與人完美同住的終末異象。它象徵著神國度完全實現時的秩序、聖潔和生命。
新約的應驗:這在新耶路撒冷中得到終極實現(啟21:1-22:5)。約翰看見「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羔羊為城的燈」,並且有「生命水的河…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啟22:1, 5)。耶穌基督就是這聖殿和生命水的源頭(約4:14;7:37-39)。
結論:從《以西結書》到基督
運用聖經神學閱讀《以西結書》,我們看到:
它診斷了問題的核心:人的石心需要被替換,而非改良。
它提供了神的解決方案:神親自賜下新心和新靈,並透過祂的話語帶來生命。
它強烈地指向基督:
耶穌是神的榮耀具體的顯現。
耶穌是那位好牧人(結34章),來尋找、拯救失喪的羊。
耶穌的復活,是「枯骨復活」異象的終極實現。
耶穌所立下的新約,正是聖靈內住、律法寫在心上的約。
耶穌和祂的救恩,就是那從聖殿流出的生命活水。
因此,《以西結書》向我們展示,從被擄到歸回,從死亡到生命,從石心到肉心,這一切的轉變,唯有透過那位榮耀的、復活的、賜生命聖靈的基督才能成就。祂是神與人同在的終極答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