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沒有之一。他的思想徹底改變了現代宏觀經濟學和政府政策,其核心著作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下圖清晰地勾勒了凱恩斯思想的核心邏輯,即解釋經濟為何會陷入「非自願失業」的長期均衡,以及如何通過政府干預來實現充分就業:

flowetch
 A[“核心問題<br>經濟為何會陷入<br>長期蕭條與失業?”]
    A --> B[“三大心理定律”]
    
    B --> B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B --> B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B --> B3[“流動性偏好”]

    B1 --> C1[“消費需求不足”]
    B2 --> C2[“投資需求不足”]
    B3 --> C3[“利率粘性<br>阻礙投資”]

    C1 & C2 & C3 --> D[“總有效需求不足”]
    
    D --> E[“非自願性失業<br>經濟陷入低水平均衡”]
    
    E --> F[“政策處方<br>政府干預”]
    
    F --> G1[“擴張性財政政策<br>(增加支出/減稅)”]
    F --> G2[“擴張性貨幣政策<br>(降低利率)”]

一、核心革命:挑戰古典經濟學

在凱恩斯之前,主流是「古典經濟學」,其核心觀點是 「薩伊定律」——供給會創造自身的需求。他們認為,經濟就像一個家庭預算,生產多少就會消費多少,所有資源(包括勞動力)都會被充分利用,失業只是暫時的、自願的。

凱恩斯在1929年大蕭條的背景下,徹底否定了這一觀點。他看到的是長期的、大規模的 「非自願失業」 。他論證,經濟完全可以在一種 「低水平的均衡」 下穩定運行,即存在大量失業的同時,經濟沒有內在動力自我恢復。

二、核心理論大廈

凱恩斯理論的基石是 「有效需求原理」

1. 有效需求原理

  • 定義:有效需求是指一個社會的總預期支出,包括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

  • 核心論點一國的就業水平(從而國民收入)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即使工人願意接受低工資,企業也不會僱用他們,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

  • 問題根源: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有效需求不足

2. 三大基本心理定律

凱恩斯從微觀的人類心理出發,解釋了為什麼有效需求會不足。

  •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 人們的收入增加時,他們會增加消費,但消費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多

    • 後果: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收入中用於消費的比例會下降,儲蓄比例會上升。這導致消費需求相對不足

  •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 資本邊際效率是廠商預期新增一筆投資所能帶來的回報率。

    • 隨著投資增加,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會上升,而預期收益會下降(因為市場飽和),所以投資回報率是遞減的。

    • 後果:當資本邊際效率低到無法彌補投資者的風險和利息成本時,投資意願就會急劇下降。投資是極不穩定的,取決於企業家的 「動物精神」 (即一種自發的衝動,而非冷靜計算)。

  • 流動性偏好

    • 人們天生偏好持有現金(具有流動性),因為有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 投機動機:人們會因為預期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而持有現金,觀望等待。

    • 後果:流動性偏好決定了市場利率的水平。即使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這些貨幣也可能被公眾「窖藏」起來,而不是用於消費或投資,從而導致 「流動性陷阱」——利率無法再降低,貨幣政策失效。


三、政策處方:政府干預

基於以上分析,凱恩斯得出了革命性的政策結論:

  1. 赤字財政:在經濟衰退時,政府必須挺身而出,成為 「最後的消費者」 。通過擴大政府支出(如建設公共工程)和/或減稅來直接彌補私人部門的有效需求不足。即使這會造成財政赤字,也是必要且有益的。

  2. 「乘數效應」:政府的初始支出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例如,政府投資建橋,建築工人獲得收入後會去消費,商店老闆收入增加後又會進一步消費……這樣,最初的政府支出會產生數倍於其本身的效果,拉動國民收入增長。

  3. 貨幣政策的輔助角色:凱恩斯認為,在嚴重蕭條時,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可能因為「流動性陷阱」而失效。因此,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直接、更有效


四、深遠影響與爭議

  • 影響

    • 催生了現代宏觀經濟學

    • 奠定了二戰後西方國家建立 「福利國家」 和實行 「需求管理」 的理論基礎,帶來了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設計也深受凱恩斯思想影響。

  • 爭議與挑戰

    • 1970年代的滯脹:同時出現高通脹和高失業,這用凱恩斯主義難以解釋,導致了貨幣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復興。

    • 政府失靈與赤字問題:批評者認為,政府干預效率低下,且長期赤字財政會導致政府債務累累,擠出私人投資。

    •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系統性的政府政策會被公眾預期到,從而失效。

總結

凱恩斯的思想核心在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沒有內在的自我穩定器,它可能長期處於失業狀態。因此,不能指望市場自動解決所有問題,政府必須採取積極的、逆週期的政策來穩定經濟,確保充分就產。

他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其遺產——無論是備受推崇還是備受爭議——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各國的經濟政策。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的救市行動,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後的大規模財政刺激,都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政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