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 賴特對《約翰福音》的解讀既深刻又獨特,他將其視為新約聖經的宏大神學高峰,同時也是扎根於歷史的耶穌見證。他反對將約翰福音簡單地視為「神學福音」而與「歷史福音」對立起來的二分法。
對他而言,約翰福音是 「精心設計的神學歷史」 ,旨在向讀者揭示耶穌身分的終極真相,並邀請他們作出回應。
下圖梳理了賴特理解《約翰福音》的核心框架:
flowchart TD A[“約翰福音:<br>精心設計的神學歷史”] --> B[“核心宣告<br>耶穌是道成肉身的聖殿”] B --> C[“七大記號<br>彰顯新創造的來臨”] B --> D[“七大“我是”宣告<br>揭示耶穌的神聖身分”] C & D --> E[“高潮:<br>十字架是<br>神的榮耀與得勝”] E --> F[“目的:<br>呼召讀者信靠<br>進入新創造的生命”]
以下是賴特觀點的詳細分解:
1. 約翰福音是「新的創造故事」
賴特認為,約翰從一開始(「太初有道」)就將讀者帶回《創世記》。耶穌的到來,標誌著神的新創造。
道成肉身:耶穌是神的「道」,是神終極的自我表達。祂「住在我們中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在我們中間支搭帳幕」。這直接指向舊約的會幕和聖殿——神與人同住的所在。因此,耶穌自己就是那真正的、終極的聖殿。
七個神蹟(記號):賴特將耶穌的七個神蹟視為新創造的「記號」。它們不僅是神蹟,更是象徵著神在耶穌裡正在更新萬物:
變水為酒:超越舊的潔淨禮儀,帶來新創造的喜樂。
治好大臣的兒子:賜下新生命。
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癱子:在安息日使人得自由,耶穌就是真正的安息。
餵飽五千人:耶穌是生命的真糧。
在水上行走:勝過邪惡與混沌的勢力。
醫治生來瞎眼的:耶穌是世界的光。
叫拉撒路復活:耶穌是復活和生命,預告祂自己的復活。
2. 耶穌是「道成肉身的耶和華」
約翰福音中耶穌的 「我是」 宣告,是賴特解讀的關鍵。他認為這些宣告是刻意地、充滿神學意味地指向舊約中耶和華的自我啟示。
「我是生命的糧」、「我是世界的光」、「我是好牧人」、「我是羊的門」、「我是復活和生命」、「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真葡萄樹」。
特別是《約翰福音》8:58中那句絕對的 「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 ,這是對神聖名「我是」的直接宣稱。對賴特而言,這不是後期教會的神學投射,而是約翰在見證耶穌身分的歷史核心。
3. 十字架:神的榮耀與得勝
在賴特的解讀中,約翰福音的十字架不是悲劇性的失敗,而是耶穌得榮耀的時刻,是祂勝過世界和那惡者的決定性勝利。
耶穌被「舉起來」(在十字架上,並在復活與升天中),不僅是物理上的舉起,更是被尊崇與得榮耀。這應驗了《以賽亞書》中關於受苦僕人被高舉的預言。
十字架是審判世界之王的時刻,也是吸引萬人歸向耶穌的時刻。
從耶穌肋旁流出的血和水,象徵著新創造的誕生——帶來赦罪(聖餐)和聖靈更新(洗禮)的源頭。
4. 目的:呼召人進入與三一神的相交
賴特強調,《約翰福音》20:31明確指出了寫作目的:「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這個「生命」就是在聖靈裡、與父神和子神相交的永恆生命。這是一種此時此地就能進入的、質性全新的生命,而不僅僅是關於死後去天堂。
因此,整卷《約翰福音》是一個宏大的邀請,邀請讀者透過信靠這位道成肉身、受死復活的耶穌,進入神的新創造,體驗三一神的愛與相交。
總結
對N. T. 賴特而言,《約翰福音》是將歷史與神學完美融合的傑作。它將耶穌呈現為:
舊約應許的應驗(聖殿、智慧、神的同在)
道成肉身的神自己
新創造的開創者
透過十字架得榮耀的得勝君王
讀《約翰福音》,就是被邀請親眼看見耶穌的榮耀,並在信心中與祂相遇,從而獲得在那個榮耀裡有份的生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