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從量子電動力學到弱相互作用力

 從量子電動力學到弱相互作用力的統一,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建立的核心故事。這個過程並非簡單的延伸,而是一場深刻的範式革命,最終實現了「電弱統一理論」。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電弱統一理論如何將電磁力與弱力整合在一起:

flowchart TD
    subgraph A[電弱統一理論]
        direction TB
        B[電磁力與弱力<br>在高能下是統一的]
        C[希格斯機制引發<br>對稱性自發破缺]
        D[統一的電弱力<br>分解為兩種不同的力]
    end

    B --> C --> D

    subgraph E[分解後的表現]
        direction LR
        F[電磁力]
        F1[“傳播子: 光子<br>性質: 長程, 無質量”]
        G[弱核力]
        G1[“傳播子: W±, Z0 玻色子<br>性質: 短程, 有質量”]
    end

    D --> E

一、 最初的困境:弱作用力與QED的格格不入

在探索原子核的β衰變等現象時,物理學家認識到存在一種「弱」相互作用力。但它與已被QED完美描述的電磁力相比,顯得處處彆扭:

特徵量子電動力學古典弱相互作用理論
作用力程長程力(庫侖定律)極短程力(作用範圍約10⁻¹⁸米)
傳播子光子,靜質量為零假設的W玻色子必須非常重才能解釋短程性
耦合強度相對較強顧名思義,很弱
對稱性守恆(宇稱守恆)不守恆!(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1957年吳健雄實驗證實)
相互作用類型主要是矢量耦合普適V-A理論,是矢量與軸矢量的混合,這破壞了宇稱對稱性

這些根本性的差異表明,弱力無法像QED那樣建立在簡單的U(1)規範對稱性上。一個無質量的規範玻色子會導致長程力,這與弱力的短程性矛盾。


二、 統一的曙光:關鍵理論突破

要統一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力,需要幾個關鍵的理論突破:

  1. 規範理論的擴展:從U(1)到SU(2)_L × U(1)_Y

    • 物理學家(主要是格拉肖、薩拉姆和溫伯格)提出,電磁力和弱力在高能量(即早期宇宙)下,實際上是同一種「電弱力」

    • 他們認為,這種統一的電弱力由一個更大的規範對稱性所支配:SU(2)_L × U(1)_Y

      • SU(2)_L:對應於弱同位旋,它只與左手性的費米子(如左手性的電子、中微子)相互作用。這解釋了弱力中宇稱不守恆的根源——它天生就是「左撇子」的!

      • U(1)_Y:對應於弱超荷

    • 這個理論預言了四種無質量的規範玻色子:W¹, W², W³ (來自SU(2)_L) 和 B (來自U(1)_Y)。

  2. 希格斯機制:質量的起源

    • 關鍵問題:我們如何讓這四種無質量的玻色子中的三種變得極重,從而解釋弱力的短程性,同時留下一種無質量的光子?

    • 答案對稱性自發破缺 和 希格斯機制

    • 過程

      • 宇宙早期能量極高時,SU(2)_L × U(1)_Y 對稱性是完整的,四種規範玻色子都無質量。

      • 隨著宇宙冷卻,一個名為希格斯場的標量場瀰漫於整個空間,其勢能進入了非零的真空期望值狀態。這個過程自發地破壞了對稱性

      • 對稱性破缺後,SU(2)_L × U(1)_Y 組合並「破缺」成我們熟悉的電磁作用的 U(1)_EM

    • 質量生成

      • W⁺ 和 W⁻ 玻色子:通過與希格斯場作用,獲得了巨大的質量(約80.4 GeV/c²)。

      • Z⁰ 玻色子:由 W³ 和 B 混合而成,也獲得了巨大質量(約91.2 GeV/c²)。

      • 光子:由 W³ 和 B 以另一種方式混合而成,保持無質量

  3. 溫伯格角與混合

    • 光子 (A) 和 Z玻色子 (Z) 是原始規範玻色子 (W³ 和 B) 的混合。混合的角度被稱為溫伯格角。這個參數決定了電磁作用和弱作用在低能下的表現差異。


三、 電弱統一理論的勝利

經過以上步驟,一個優美而統一的理論誕生了:

  • 對稱性SU(2)_L × U(1)_Y (自發破缺後 → U(1)_EM)

  • 傳播子

    • 光子:傳遞電磁力,無質量,作用於所有帶電粒子。

    • W⁺、W⁻ 玻色子:帶電,負責帶電流弱相互作用(如β衰變,改變粒子類型)。

    • Z⁰ 玻色子:中性,負責中性流弱相互作用(不改變粒子類型,1973年首次發現,是理論的關鍵驗證)。

  • 費米子結構:費米子被組織成左手性雙重態和右手性單重態,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只有左手性的費米子參與SU(2)_L的相互作用。

總結來說,從QED到弱作用力的歷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次飛躍。物理學家沒有試圖在QED的框架內修修補補,而是建立了一個更大的對稱性理論,並通過「對稱性自發破缺」這一神奇機制,讓電磁力和弱力在低能下「看起來」如此不同。

這個「電弱統一理論」與描述強力的「量子色動力學」共同構成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這是人類目前對微觀世界最深刻、最精確的認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