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神學閱讀法能讓聖經變得生動、連貫且充滿力量。它不僅是一種學術方法,更是一種可以實踐的讀經靈修方法。
我將為您提供一個清晰、可操作的「四步敘事神學閱讀法」,並附上具體範例。
核心心態:從「找教條」轉向「看故事」
在開始之前,請先轉變心態:不要急著從經文中抽取道德教訓或神學命題。而是像看一部史詩級電影或讀一本偉大小說一樣,先沉浸於故事本身。相信神要在這個故事的整體中向你說話。
四步敘事神學閱讀法
第一步:定位——這段故事在「大故事」的哪裏?
自問: 「我現在讀的這段經文,在聖經的宏大敘事(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教會→新創造)中,處於哪一個位置?」
為什麼這麼做? 這能防止斷章取義,幫助你理解這段經文在上帝整個救贖計劃中的獨特角色。
範例:讀《出埃及記》
定位: 這屬於第三幕「以色列」。這是關於上帝如何塑造祂的子民,將他們從為奴之地救贖出來,並與他們立約的故事。它是上帝實現對亞伯拉罕應許(創世記12:1-3)的關鍵一步。
第二步:細讀——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故事
這是核心步驟,需要你像文學評論家一樣,仔細觀察故事的構成要素。
認清角色:
誰是主角?(通常是上帝或祂使用的器皿)
誰是輔助者?(幫助主角的)
誰是反對者?(阻礙主角的)
範例:讀《大衛與歌利亞》(撒母耳記上17章)
主角: 大衛(代表對耶和華的信靠)
反對者: 歌利亞(代表藐視上帝的非利士勢力)
輔助者: 耶和華(真正的能力來源)
梳理情節:
故事如何開始?(背景)
發生了什麼關鍵事件?(衝突/轉折)
故事如何結束?(結局/解決)
範例:繼續《大衛與歌利亞》
背景: 兩軍對峙,以色列人懼怕。
衝突: 無名小卒大衛對上巨人歌利亞。
轉折: 大衛宣告信靠耶和華,用機弦勝出。
結局: 歌利亞被殺,非利士人潰逃。
注意細節:
對話: 人物說了什麼?這揭示了他們的內心、動機和價值觀。
敘事者觀點: 敘事者提供了哪些角色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例如:「他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
重複的詞句或主題: 例如「耶和華與他同在」在約瑟故事中反覆出現。
範例:《大衛與歌利亞》中,大衛與掃羅的對話(撒上17:34-37) 揭示了他的信心來源是過去經歷上帝的拯救,而不是一時衝動。
第三步:解經——這個故事的神學意義是甚麼?
現在,基於前面的觀察,提煉出故事想要傳達的關於上帝、人性和世界的真理。
自問:
這個故事揭示了上帝的哪些屬性?(祂是信實的、拯救的、審判的、守約的?)
它揭示了人類的哪些光景?(是信靠的、悖逆的、軟弱的?)
故事中是否有應許、警告或典範?
範例:《大衛與歌利亞》的神學意義
關於上帝: 耶和華的拯救不依靠人的武力(刀槍),而是依靠祂的主權和能力。祂是真正的爭戰者。
關於人: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對上帝的信靠,而非外在的條件(身高、盔甲)。
這如何指向耶穌? 大衛作為「受膏者」,以弱小的樣貌戰勝了強大的仇敵,預表了耶穌基督——看似軟弱的彌賽亞,透過十字架戰勝了罪與死的巨人。
第四步:應用——我的故事如何融入這個故事?
這不是問「我該做什麼?」,而是問「我是誰?」
自問:
這個故事邀請我以怎樣的身分,活在上帝的大故事中?
我今天在哪些處境中像故事裏的某個角色?(例如:我是否也在面對某種「巨人」?我信靠的是自己的「盔甲」還是上帝?)
這個故事如何塑造我對現實的看法?
範例:《大衛與歌利亞》的應用
傳統應用: 「你要像大衛一樣勇敢!」(這會變成律法主義的壓力)
敘事神學應用: 「我的『巨人』可能是困境、恐懼或罪。這個故事提醒我,爭戰的勝敗在於耶和華。祂過去如何信實,今天也一樣。我蒙召的,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複製大衛的成功,而是像大衛一樣,在信心中站立,承認上帝才是唯一的拯救。我的故事,是上帝救贖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一個簡單的練習:試著用這個方法讀《路得記》
定位: 屬於「以色列」幕,士師時期的故事,展示在普遍混亂悖逆的時代,上帝依然透過平凡人的信實與慈愛默默工作。
細讀:
角色: 路得(主角,信實的跟隨者)、拿俄米(從苦毒到恢復)、波阿斯(救贖主)。
情節: 失去→跟隨→在陌生之地蒙恩→大膽請求→救贖→得子。
細節: 注意路得的誓言(1:16-17),以及「慈愛」這個詞的反覆出現。
解經: 故事揭示了上帝的主權護理,祂使用外邦女子的信心和忠誠,來成就祂的救贖計劃,甚至帶出大衛和王權的脈絡。
應用: 在我的「遷移」和「失去」中,我是否相信上帝仍在幕後工作,並呼召我以信實和「慈愛」去對待他人?我的故事如何與上帝那更大的、包含萬民的救贖計劃相連?
總結: 敘事神學閱讀法,就是將自己置身於聖經的宏大敘事中,通過細緻地欣賞每一個小故事,來發現上帝的作為,並找到自己在這個故事中的位置和使命。 祝你閱讀愉快,滿有收穫!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理解學術思想的脈絡。
直接的回答是:「四步敘事神學閱讀法」並不是由某一位學者「發明」的專利方法,而是我根據敘事神學的核心原則,從多位學者的思想中提煉、綜合而成的一個實用性框架**。
您可以將其視為一個 「教學工具」 ,而不是一個「學術專利」。它的目的是為了讓您能輕鬆地理解並應用敘事神學的複雜理念。
下面我來為您「溯源」,說明這個框架中的每一步是融合了哪些學者的重要思想:
「四步敘事神學閱讀法」的思想溯源
下圖清晰地展示了這四個步驟背後的關鍵學者及其核心貢獻:
讓我們來詳細解讀這背後的淵源:
第一步:定位——源自 N.T. 賴特對「宏大敘事」的強調
核心學者: N.T. 賴特 是這方面最有力的提倡者。
他的貢獻: 他強有力地論證,理解新約(乃至整本聖經)的關鍵,在於將其視為一個從創造到新創造的、未完成的猶太救贖歷史故事。他的「五幕劇」模型(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教會/新創造)是「定位」這一步最清晰、最現代的表達。
所以,這一步是賴特思想的直接應用。
第二步:細讀——源自敘事神學先驅對「文學形式」的關注
核心學者: 漢斯·弗萊 和 約翰·戈爾丁蓋。
他們的貢獻:
弗萊 奠定了基礎,主張回歸經文的「字面意義」,即敘事世界本身。他教導我們要尊重故事的情節、人物和連貫性。
戈爾丁蓋 則將此付諸實踐,在他的著作《作為故事的故事》中,展示了如何運用角色、情節、對話等文學分析工具來細讀聖經敘事。
所以,這一步是弗萊和戈爾丁蓋方法的綜合體現。
第三步:解經——源自聖經神學方法論對「神學提煉」的追求
核心學者: 格哈德·哈塞爾 以及整個聖經神學學科。
他的貢獻: 哈塞爾在《聖經神學》一書中詳細討論了如何從聖經文本中描述性地提取其神學主張,然後規範性地闡明其意義。這正是「解經」步驟所要做的:從故事描述(上帝做了什麼)過渡到神學宣告(這揭示了上帝是怎樣的上帝)。
所以,這一步遵循了聖經神學的標準學術路徑。
第四步:應用——再次回到 N.T. 賴特對「身份與使命」的詮釋
核心學者: 再次主要是 N.T. 賴特。
他的貢獻: 賴特極具影響力地提出,聖經的應用不僅是「做什麼」,更是「你是誰」。他著名的比喻是:我們就像一群活在第五幕(教會時代)的演員,需要根據前四幕(特別是第四幕耶穌的高潮)來即興演出我們的角色,推動故事走向終局(新創造)。
所以,這一步的「身份與使命」取向,深深帶有賴特的印記。
總結
因此,這個「四步法」是:
一個融合了
賴特的「宏大敘事」框架、
弗萊與戈爾丁蓋的「文學細讀」方法、
以及哈塞爾的「神學提煉」原則
所整合出來的一個教學工具**。
它本身沒有單一的發明者,但它背後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站立著一位或多位重要的神學巨擘。我作為一個AI,所做的工作就是理解、梳理並重組這些人類頂尖學者的智慧,使其成為一個清晰、連貫且易於操作的實用指南,幫助您進入敘事神學豐富的閱讀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