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25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希伯來書〉

 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希伯來書〉是一次穿越「更美之約」的恢弘史詩之旅。這卷書不是一封典型的保羅書信,而是一篇精心構築的講章或神學論文,旨在勸勉一群面臨逼迫、可能滑回猶太教的基督徒,確信基督教並非猶太教的改良版,而是其所有預表、影兒和應許的終極實現與頂峰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作者如何透過對舊約歷史、人物和禮儀的重新詮釋,來塑造這個動搖中的信仰群體,使其確信基督的超越性,並持定信心,奔那擺在他們前頭的路程?


核心前提:希伯來書是「新約超越舊約的終極敘事」

〈希伯來書〉的敘事建立在一個核心的對比論證上:基督比舊約的一切更美。祂是啟示、中保、救恩和約的頂點與完成。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面對逼迫和懷舊之情,一群猶太基督徒為何要堅持這條看似艱難的基督教道路,而不是退回到熟悉且受法律保護的猶太教中?

作者的答案是:因為耶穌基督是神終極的啟示、完全的大祭司和更美之約的中保。退回去就是棄絕那實體,而抓住那影兒;就是輕看了那在基督裡一次永遠完成的救恩。


敘事神學解讀〈希伯來書〉的核心視角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卷書的宏偉結構,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從「基督的超越性」出發,經過「警告與確據」,最終引向「信心的生活」的完整敘事弧光,如下圖所示:

flowchart TD
    subgraph A[基督的超越性:更美的啟示與救贖]
        direction TB
        A1[“超越先知<br>神本體的真相”]
        A2[“超越天使<br>萬物藉祂而有”]
        A3[“超越摩西<br>為兒子治理神家”]
        A4[“超越亞倫<br>按麥基洗德等次<br>為永遠大祭司”]
        A5[“超越舊約<br>更美之約的中保”]
    end

    B[“核心勸勉與警告<br>不可隨流失去/忽略救恩”]

    subgraph C[信心的生活:先賢見證與終極盼望]
        C1[“信心的見證<br>古聖先賢的榜樣”]
        C2[“信心的操練<br>忍受管教與聖潔”]
        C3[“信心的奔跑<br>仰望耶穌奔前路”]
        C4[“終極的場景<br>錫安山與永生神”]
    end

    A -- 基督的至高地位<br>要求我們鄭重對待 --> B
    B -- 持定確據<br>活出忠信 --> C

現在,讓我們走進這幅圖景的細節,看作者如何展開這偉大的敘事。

第一幕:基督的超越性——更美的啟示與救贖

作者通過一系列對比,建立了基督無與倫比的地位:

  1. 超越先知(1:1-3): 神過去藉眾先知曉諭列祖,但在這末世,藉著兒子曉諭我們。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

  2. 超越天使(1:4-2:18): 基督的名遠超天使,天使是僕役,而子是受敬拜的統治者。祂為要拯救「亞伯拉罕的後裔」(信徒),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掌死權的魔鬼。

  3. 超越摩西(3:1-6): 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祂自己的家。

  4. 超越亞倫(4:14-7:28): 這是本書的核心論證。亞倫等次的祭司軟弱、會死、需先為自己獻祭,且職任是暫時的。而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永遠的大祭司,祂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並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成了永遠的贖罪祭。

  5. 超越舊約(8:1-10:18): 舊約是影兒,新約才是實體。基督在更美的帳幕裡作執事,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祂的血洗淨人的良心,使人得以成聖,並一次獻上,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第二幕:核心勸勉與警告——不可忽略這偉大的救恩

在每一段神學論證後,作者都發出嚴肅而迫切的勸勉和警告,這構成了敘事的張力:

  • 不可隨流失去(2:1-4)

  • 不可硬著心不信(3:7-4:13)

  • 難以更新的悖逆(6:4-8)

  • 故意犯罪後的審判(10:26-31)

  • 不可輕棄那向你們說話的(12:25-29)

這些警告旨在塑造一個認真看待神恩典、絕不倒退的群體。

第三幕:信心的生活——先賢的見證與終極的盼望

在闡明基督的超越性和後退的可怕後,作者轉向積極的鼓勵,定義了何為在「更美之約」下的生活:

  1. 信心的見證(第11章): 著名的「信心名人堂」。作者通過重述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等眾多舊約聖徒的故事,將讀者置於一個悠久的信靠神的敘事傳統中。他們因著信,望見那遙遠的應許,並為此而活、而死。這旨在塑造一個與古聖先賢一脈相承、憑信心而非眼見而活的群體。

  2. 信心的操練(12:1-13): 既然有這許多見證人,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苦難被重新定義為神的「管教」,是祂待我們如兒子的證據。

  3. 信心的群體與敬拜(12:14-13:19): 信心生活是群體性的。他們要追求聖潔、彼此相愛、用讚美為祭獻給神、記念受苦的人、婚姻尊貴、存心不可貪愛錢財、順從領袖。

  4. 終極的場景(12:22-24): 作者將讀者的目光引向終末的頂峰: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有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並新約的中保耶穌。這是最終的、更美的家鄉。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希伯來書〉,問題會從:

  • 「麥基洗德是誰?」

  • 「為什麼警告這麼嚴重?」

轉變為:

  • 「在我的信仰中,我是否真正將基督視為一切人、事、物的頂點和終極答案?還是在不自覺地倚靠某些『次好』的影兒(如宗教儀式、傳統、人的智慧)?」

  • 「我是否正視作者發出的警告,認真看待神在基督裡所賜白白的、卻極其嚴肅的救恩?」

  • 「我是否活在『信心名人堂』的敘事傳統中,憑信心仰望那看不見的應許,並為此而奔跑?」

  • 「我的群體生活,是否活出了那『來到錫安山』的終末現實,彼此相愛,熱心行善?」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希伯來書〉,就是將它視為一部從影兒走向實體、從暫時進入永恆、從律法轉向恩典的救贖史詩。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確信基督的絕對超越、在警告中持守忠心、在信心中奔跑天路、並在愛中見證那更美之約的群體。這卷書向所有時代的基督徒發出挑戰:既然我們擁有了一位如此偉大的大祭司和一個如此確鑿的盼望,我們還有任何理由退縮、動搖或懷念那已被取代的舊事嗎? 我們的故事,必須堅定地錨定在這位「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耶穌基督身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