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哈該書〉是一次聚焦於「信仰實踐與優先次序」的務實旅程。這卷短小的先知書沒有宏大的異象或複雜的詩歌,而是記載了神在特定歷史時刻,透過先知向一群失去異象的百姓發出的四篇緊急信息。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這四篇在聖殿重建停滯時期發出的信息,如何塑造一個從被擄歸回、卻在現實困難中迷失的群體,重新調整其生活的優先次序,並恢復與神同工的使命?
核心前提:哈該書是「重建核心的使命動員」
〈哈該書〉的敘事發生在被擄歸回後的時期。百姓在回歸初期熱心重建聖殿,卻因外來阻力與自身懈怠而停工長達十多年,轉而專注於建造自己的房屋。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當神的子民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後,是讓現實的困難與個人的舒適淹沒了神賦予的集體使命,還是能將神的國度置於首位?
〈哈該書〉的回答是: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現在起來建造,使我(神)得榮耀,你們也必得著真正的滿足。
敘事神學解讀〈哈該書〉的核心視角
1. 尖銳的診斷:錯誤的優先次序導致生命的匱乏
敘事呈現(第一篇信息,1:1-11): 哈該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姓的生命困境:他們「撒種多,收穫少;吃,卻不得飽……得工錢,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1:6)。原因在於他們只顧自己的「天花板的房屋」,而讓神的殿「荒涼」(1:4, 9)。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認真檢視生命果效與神關係的群體。它揭示了一個核心原則:當我們將神的使命邊緣化時,即使付出再多努力,生命也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與豐盛。 這挑戰群體檢視:我們將時間、金錢和精力投資在何處?
2. 領袖與百姓的積極回應:順服的行動
敘事呈現(1:12-15): 與許多先知書不同,哈該書記載了一個立竿見影的順服行動。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和剩餘的百姓,都「聽從了耶和華—他們神的話」,並「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立刻動工建造聖殿。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以順服行動回應神話語的群體。它表明,真正的悔改和信心不是停留在感覺或口頭,而是體現在具體的順服行為上。神的話語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
3. 對未來的盼望: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
敘事呈現(第二篇信息,2:1-9): 面對見過所羅門聖殿榮耀的老一代人,對現在重建的殿感到失望時,神給予了盼望。祂應許:「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2:9)並宣告祂必震動萬國,使這殿充滿榮耀。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不活在過去的榮耀中、也不因現在的微小而氣餒的群體。它教導我們,神的工作是向前看的,祂能使用看似微小、軟弱的起頭,成就超越人想像的榮耀結局。這直接指向了那一位曾親臨這殿、並成為教會房角石的那穌基督。
4. 從潔淨到祝福:與神同工的條件
敘事呈現(第三、四篇信息,2:10-19): 哈該用祭司律法關於「聖潔」與「不潔」的比喻(2:11-13),說明一個深刻的真理:百姓過去不順服、停建聖殿的行為,使他們一切的勞碌在神面前都成為「不潔淨」的,因而無法得著祝福(2:14)。但如今,他們順服的行動成為一個轉折點,神應許從今日起必賜福給他們(2:15-19)。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追求聖潔、並以順服作為蒙福途徑的群體。它強調,與神同工不僅是完成一項任務,更是保持一種正確的、蒙悅納的關係。
5. 對領袖的終極應許:彌賽亞的印記
敘事呈現(2:20-23): 全書以對省長所羅巴伯的個人應許作結。神應許在震動列國之時,必以他為「印戒」——一個代表權柄、所有權和價值的珍貴信物。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為領袖和整個群體提供終極的彌賽亞盼望。所羅巴伯作為大衛的後裔,這個應許指向了那位終極的君王——彌賽亞耶穌,祂的國權是永存的。這保證了神對大衛之約的信實,並將群體的盼望引向那位真正的「印戒」——基督。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哈該書〉,問題會從:
「我們今天還要建聖殿嗎?」
「這卷書對我有什麼祝福的應許?」
轉變為:
「我個人和我的信仰群體,是否將神國的事工(『神的殿』)置於個人利益(『自己的房屋』)之上?我們需要『省察』什麼行為?」
「我們是否像歸回的百姓一樣,用實際的行動來順服神當下的呼召,即便起步微小?」
「我們是否因眼前的困難或與『過去的榮耀』相比而灰心?我們能否相信神能帶來『更大的榮耀』?」
「我們是否將生命的根基建立在與那位終極的『印戒』——耶穌基督——的關係上?」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哈該書〉,就是將它視為一份給予實踐者的「使命動員令」。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擁有正確優先次序、以順服行動回應神、在微小中看見神榮耀、並在基督裡找到終極價值與盼望的群體。這卷書向所有世代發出挑戰:起來,與神同工!將祂的國度置於你生命的中心,這不僅是為了神的榮耀,也是為了你生命真正的滿足與意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