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閱讀〈提多書〉是一次關於「建立健康教會秩序」的實踐之旅。這卷書與提摩太前書類似,是保羅寫給另一位年輕同工提多的「牧養指南」,指導他如何在克里特這個道德敗壞的環境中,建立有序、聖潔、行善的信仰群體。
透過敘事神學的鏡頭,我們會問:保羅如何透過指示提多設立領袖、教導合乎純正教義的行為,來塑造克里特的教會,使其在扭曲的文化中活出福音的再造大能,成為神恩典的見證?
核心前提:提多書是「在敗壞文化中建立美善秩序的敘事」
〈提多書〉的敘事背景是:克里特人以「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而聞名(1:12)。教會需要在這樣一個充滿謊言和敗壞的文化中扎根。核心的戲劇問題是:
一個由蒙恩罪人組成的信仰群體,要如何在一個道德沉淪的社會中,被建立成為一個秩序井然、生命改變、並能向社會作美好見證的「神家」?
保羅的回答是:設立品格敬虔的領袖,教導並活出與純正教義相稱的美善行為,以致在信仰和行為上,將神的道顯揚出來。
敘事神學解讀〈提多書〉的核心視角
1. 領袖設立的敘事:神家好管家的資格
敘事呈現: 保羅吩咐提多在克里特各城設立長老(1:5)。他詳細列出了監督(長老)的資格,核心在於無可指責的品格和持守真道的能力(1:6-9)。他必須「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1:9)。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建立一個由生命成熟、真理堅固的領袖來帶領和保護的群體。在錯謬的環境中,領袖的品格和真理的辨別力是教會健康的雙重保障。
2. 純正教義與敬虔生活的敘事:恩典的訓練
敘事呈現: 保羅強調,神的恩典「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2:12)。他詳細指導了老年人、老年婦女、少年婦女、少年人應有的生命樣式(2:1-8),並特別要求提多自己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榜樣(2:7-8)。
神學塑造: 這是全書的核心神學。它旨在塑造一個將正確的教義(真理)轉化為正確的生活(敬虔) 的群體。福音的恩典不是放縱的許可證,而是過聖潔生活的動力和能力。
3. 福音目的的敘事:子民與善工
敘事呈現: 保羅點明了基督救贖的終極目的:
「他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2:14)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深知自己蒙救贖是為要歸屬神、並積極行善的群體。我們的身分是「神的子民」,我們的行為是「熱心為善」。這定義了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4. 順服權柄的敘事: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敘事呈現: 保羅指導信徒要 「順服作官的、掌權的」 ,並且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3:1)。他要求他們 「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 (3:2)。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在社會中作守法、和平、良善的公民的群體。基督徒的好行為是向掌權者和社會作見證的一部分。
5. 重生的敘事:行為改變的根源
敘事呈現: 在強調行為之後,保羅立刻回到行為的根源——神的拯救:
「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3:5)
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騙的,但如今因神的恩得稱為義(3:3-7)。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防止群體落入道德主義。它提醒我們,美好的行為是重生生命自然的流露,而非賺取救恩的條件。一切善行的源頭是神的憐憫和聖靈的更新。
6. 結局的敘事:遠避與專務
敘事呈現: 全書的結尾是對領袖和群體清晰的囑咐:「要遠避無知的辯論和家譜的空談,以及紛爭,並因律法而起的爭競,因為這都是虛妄無益的。」(3:9)相反,要 「學習正經事業」、「幫補所需用的」、「免得不結果子」 (3:14, 8)。
神學塑造: 這個敘事旨在塑造一個務實、有果效、專注於福音核心和愛心實踐的群體。它引導群體遠離那些消耗精力卻無益於生命與見證的虛談。
敘事神學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提多書〉,問題會從:
「長老需要什麼資格?」
「我們該如何行善?」
轉變為:
「我們的信仰群體,是否在混亂的社會文化中,活出了『神的子民』應有的秩序、聖潔和良善?」
「我們所信的『純正教義』,是否真實地轉化成了我們在家庭、教會和社會中『敬虔的生活』?」
「我們的事工和討論,是專注於『正經事業』和『結果子』,還是陷入了『虛妄無益』的爭辯?」
「我們是否記得,我們行善的動力來自『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而非出於律法主義的責任感?」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提多書〉,就是將它視為一份 「給文化挑戰中教會的建設藍圖」 。它塑造的群體,是一個領袖品格高尚、教義與生活一致、在社會中行善見證、並靠聖靈更新而活的群體。保羅透過這卷書向我們展示:健康的教會必須是真理的柱石,同時也是恩典的展示窗;它既要抵禦外部的錯謬,也要活出內在的美善。 在一個說謊成性的文化中,教會要被建立成為一個真理與愛心並存、信仰與行為統一的見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