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7, 2025

N T Wright 的 《保羅與神的信實: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卷四)》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本書是賴特宏大學術計畫「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系列的第四卷,也是其篇幅最為龐大、論述最為系統的核心著作之一。它代表了賴特對使徒保羅神學思想的集大成式研究。

賴特在本書中旨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保羅所發展出的這一套深邃而系統的神學世界觀,其核心究竟是什麼?它與第二聖殿猶太教有何關聯與區別?」

他的論證主要圍繞著一個核心比喻展開:保羅的神學就像一座「被重建的神殿」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1. 保羅的世界

    • 賴特首先將保羅置於三個交匯的世界中:第二聖殿猶太教希臘羅馬文化希臘哲學

    • 他詳細分析了保羅作為法利賽人的思想背景,特別是「一神論」、「揀選」和「末世的終局」這三個猶太教的核心支柱,如何為保羅的神學提供了基本材料。

  2. 保羅的思維

    • 這部分探討了保羅思想的「調適性轉變」。保羅並非拋棄了猶太教,而是因著認識了彌賽亞耶穌,對猶太教的三大支柱進行了徹底的重塑:

      • 一神論 被重新定義為「父神與子神」的關係。

      • 揀選論 被重新理解為「在彌賽亞裏」的群體。

      • 終末論 被重新解釋為「已經開啟但尚未完成」的兩階段實現。

  3. 保羅的神學

    • 這是本書的核心。賴特系統地闡述了保羅的神學,包括:

      • 神論與揀選: 神是信實的,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最終在彌賽亞耶穌和祂的子民(教會)身上成就了。

      • 福音與救贖: 福音不只是「個人得救」,更是宣告耶穌是主,祂的死與復活帶來了新的創造,擊敗了邪惡勢力。

      • 教會論與倫理學: 在基督裏的群體(教會)是新的聖殿,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這個群體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崇拜,是福音的見證。

  4. 保羅在哲學中的位置

    • 賴特論證,保羅所創造的並非一套抽象的哲學體系,而是一個具備高度哲學深度的實踐性世界觀。這個世界觀足以與斯多葛、伊壁鳩魯等當時的主流哲學學派競爭,並提供了一個關於神、世界和人類命運的完全不同的答案。


核心主題與貢獻

  • 「在基督裏」作為核心: 這是理解保羅神學的萬能鑰匙。救恩、身份、群體、未來盼望,一切都源於並歸於「在彌賽亞耶穌裏」。

  • 神的信實與應許: 保羅的神學不是關於「人如何上天堂」,而是關於神如何信守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透過彌賽亞耶穌,使萬國得福。這就是書名「神的信實」的含義。

  • 救贖是新的創造: 神的救贖計劃不是將人從世界救出去,而是開啟一個新的創造。耶穌的復活是這個新創造的開端,信徒透過洗禮聯於基督,就已經活在這個新創造之中。

  • 教會作為替代聖殿: 賴特強力論證,對保羅而言,教會——這個由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基督裏合一的群體——就是神在世上新的、活的聖殿,是神臨在與工作的焦點。

重要性

《保羅與神的信實》被學術界視為21世紀保羅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它挑戰了傳統更正教對保羅「因信稱義」的個人化解讀,將保羅重新定位為一個深植於猶太教敘事、卻因彌賽亞耶穌而產生革命性轉變的神學家。這部著作深刻地影響了當代對保羅的理解,強調了其神學的宇宙性、教會性和故事性。



N T Wright 的 《上帝兒子的復活: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卷三)》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本書是賴特宏大學術計畫「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系列的第三卷,被公認為是關於耶穌復活這一主題最為詳盡、最具份量的學術研究之一。賴特在本書中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歷史學考察,旨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第一世紀的基督徒不僅相信耶穌去了天堂,更堅信祂的身體在歷史中從死裏復活了?」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推進:

  1. 死亡之後?——古代的生死觀

    • 賴特首先考察了古希臘羅馬世界(包括異教和哲學思想)以及古以色列與第二聖殿猶太教對「死後生命」的看法。

    • 他清晰地指出,在當時的觀念中,「復活」有非常特定的含義:它不是指靈魂不朽,而是指死後的身體重新活過來。在猶太教內部,復活被理解為末世時神為所有義人帶來的身體性復活。

  2. 復活的盼望——保羅與非保羅的見證

    • 這部分深入分析了新約中關於復活的關鍵經文,特別是保羅書信。

    • 他論證,最早的基督教信仰核心就是耶穌的身體復活,這不是後來才發展出的教義。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引用的復活信仰,是初代教會早已存在的傳統。

  3. 復活的敘事——福音書的見證

    • 賴特仔細檢視了四福音書中的空墳墓與復活顯現的記載。

    • 他認為,這些敘事雖然有細節上的差異,但它們共享一個核心的、無法被簡化的歷史骨架:墳墓是空的,而門徒們確實遇見了他們確信是從死裏復活、擁有身體的耶穌。

  4. 復活的信念——初代基督教的信仰

    • 這部分探討了復活信仰如何塑造了早期基督教的整個神學體系和生活實踐,例如他們為何將崇拜日從安息日改到主日(星期日)。

  5. 耶穌的復活——歷史與神學的結論

    • 在排除了各種競爭性理論(如昏厥說、盜屍說、幻象說等)的可能性後,賴特提出,「耶穌的身體真的從死裏復活」是對現有歷史證據最合理、最有力的解釋。

    • 他強調,這個歷史事件是「超自然的」,它不能被現代科學範式所容納,但作為歷史學家,必須正視早期基督徒為何會產生這種與當時所有世界觀都格格不入的信念。


核心主題與貢獻

  • 「復活」的明確定義: 賴特極力澄清,在第一世紀的語境中,「復活」永遠指的是身體的復活,而非單純的「靈魂上天堂」或「精神永存」。

  • 空墳墓的必要性: 他論證,空墳墓本身雖不是復活的「證明」,但卻是復活敘事中一個歷史性的必要條件。如果耶穌的身體仍在墳墓中,復活信仰根本不可能在耶路撒冷產生和傳開。

  • 復活與世界觀的轉變: 早期基督徒的復活信念,迫使他們徹底重塑了整個猶太教的世界觀。他們相信,末世的復活已經在歷史中「提前發生」了一次——發生在耶穌身上。這意味著新的創造已經開始。

  • 歷史與神學的橋樑: 本書試圖打破「歷史的耶穌」與「信仰的基督」之間的隔閡。賴特認為,最嚴謹的歷史研究方法,最終會指向那個被早期教會宣認的信仰對象:從死裏復活的上帝之子。

重要性

《上帝兒子的復活》被譽為當代關於復活議題的里程碑式著作。其論證之廣博、嚴謹,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為「耶穌身體復活」作為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的合理性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論據,不僅對神學界,也對任何嚴肅探討基督教起源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提出了深刻的挑戰。



N T Wright 的 《耶穌與神的得勝: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卷二)》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本書是賴特宏大學術計畫「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系列的第二卷,也是其核心與巔峰之作。它直接挑戰了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學術界佔主導地位的「歷史耶穌研究」的各種觀點,並提出了一個嶄新且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框架。

賴特在本書中旨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其生平與事工的歷史性目標到底是什麼?」

他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1. 對「歷史耶穌」研究的透視:

    • 賴特首先回顧並批判了自賴馬魯斯以來的主要「歷史耶穌」研究流派,包括「老式」的尋求、布特曼的存有論解釋、新尋求的失敗預言家論,以及第三尋求的各種猶太教師、革命份子等形象。

    • 他認為這些研究都未能將耶穌充分地置於第一世紀猶太教的歷史與神學背景中,並且常常預設了錯誤的哲學前提。

  2. 耶穌的目標與信念:

    • 賴特主張,要理解耶穌,必須從第二聖殿猶太教的核心盼望入手。這個盼望就是:神即將親自介入歷史,實現「新出埃及」,終結以色列的「被擄」狀態,並透過祂的受膏者(彌賽亞)建立祂的國度,使天地更新。

    • 耶穌深信,這個終極的救贖時刻正在透過祂自己的事工臨到。祂就是以色列期待的彌賽亞,但祂的彌賽亞道路與當時普遍期待的軍事或政治領袖截然不同。

  3. 耶穌為什麼而死?

    • 賴特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耶穌前往耶路撒冷,潔淨聖殿,並與宗教領袖對抗,是一種預言性的象徵行動

    • 這個行動宣告:聖殿及其代表的整個舊約體系,因著祂的到來而即將被取代。神將透過祂自己,而不是那座建築物,來與祂的子民相會。

    • 這個行動直接挑戰了當時猶太領袖的權威和羅馬的和平,導致了祂的死亡。耶穌的死,是祂作為以色列的代表,自願承擔以色列的「被擄」,並吸收邪惡與暴力,從而擊敗它們,為世界帶來救贖。


核心主題與貢獻

  • 耶穌作為終極的以色列: 耶穌不僅是以色列的彌賽亞,更是以色列的化身。祂活出了以色列本應活出的樣式,完成了以色列的使命。

  • 神的國度: 耶穌宣講的「神的國」不是一個遙遠的、屬靈的領域,而是神在歷史中作王的事實。這個國度透過耶穌的言行,特別是祂的醫治、赦罪和與邊緣人同席,已經「臨近」並開始運作。

  • 預言應驗的重新定義: 耶穌不是簡單地「應驗」了舊約的個別預言,而是將整個以色列的故事帶向了其預定的高潮。祂重新定義了彌賽亞、神的子民和救贖的含義。

  • 十字架作為勝利: 書名中的「得勝」至關重要。賴特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並非一次可恥的失敗,而是神擊敗邪惡和死亡的決定性方式。這是一場透過看似失敗而取得的悖論性勝利。


重要性

《耶穌與神的得勝》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末關於歷史耶穌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成功地將耶穌堅實地錨定在第一世紀的猶太背景中,同時有力地論證了早期基督論信仰(相信耶穌是神)並非後來的發明,而是源於耶穌自身的言行與祂對自身身份的獨特主張。這部著作對學術界和教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 T Wright 的 《新約與神的子民: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卷一)》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

 這本書是賴特宏大學術計畫「基督教起源與神的問題」系列的開篇之作。它不僅為後續研究鋪平了道路,更重新定義了如何以歷史學家的方法研究新約聖經和早期基督教。

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 知識與歷史研究:

    • 賴特首先處理了認識論(我們如何知道)和方法論的問題。

    • 他批判了純粹客觀的實證主義和極端主觀的後現代主義,提出了一種「批判的實在論」作為歷史研究的基礎。這種觀點認為,我們雖然無法完全客觀,但可以通過不斷的對話與修正,接近歷史的真相。

    • 他將歷史研究比喻為「聆聽一個故事並嘗試繼續講下去」,強調了「世界觀」和「知識」在歷史理解中的核心作用。

  2. 第一世紀的世界觀:

    • 這部分描繪了耶穌和早期教會所處的歷史背景。

    • 賴特分析了三個主要群體的世界觀:

      • 第二聖殿猶太教: 他們的核心故事是關於被擄與歸回,期待耶和華最終實現祂的應許,拯救祂的子民。

      • 希臘羅馬世界: 其世界觀圍繞著皇帝崇拜、哲學和命運。

      • 早期基督徒: 他們如何從猶太教的盼望中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 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分析框架,從故事世界觀神學 和實踐 四個層面來理解一個群體。

  3. 新約研究導論:

    • 在建立了理論和歷史背景後,賴特將焦點轉向新約文獻本身。

    • 他探討了新約作為一種「文學」的性質,並概述了四福音書和保羅書信的核心信息與神學貢獻。

    • 他強調,新約的作者們是在重新詮釋以色列的故事,他們深信這個故事在耶穌身上達到了高潮,而教會就是這個故事在新的時代的承載者。


核心主題與貢獻

  • 「新出埃及」與「被擄歸回」: 賴特認為,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普遍認為他們仍處於「被擄」狀態(雖然已從巴比倫歸回,但仍在異族統治下),他們期待著神進行一次終極的「新出埃及」,來拯救他們。他主張,早期基督徒相信這個「新出埃及」已經透過耶穌的生死復活開始了。

  • 耶穌與以色列的故事: 耶穌被視為以色列的化身和代表,祂的使命是完成以色列的使命。祂的死與復活是以色列故事的終極實現,也是神拯救世界的方式。

  • 教會作為「真以色列」: 在基督裡的群體(教會)被理解為是神立約的子民,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者,肩負著向世界見證神的使命。

  • 歷史與神學的結合: 賴特堅定地拒絕將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的基督分開。他認為,最堅實的歷史研究恰恰會引領人走向耶穌的神性與救贖工作的神學意義。


重要性

《新約與神的子民》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末最重要的新約學術著作之一。它為理解新約提供了一個全新、連貫且具有說服力的框架,深刻地影響了當代聖經研究、神學和教會生活。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新約聖經歷史背景與神學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的經典。



N T Wright 的 《耶穌的挑戰:重新發現耶穌是誰與祂是誰》The Challenge of Jesus: Rediscovering Who Jesus Was and Is

 我們來深入探討 N.T. Wright 的 《The Challenge of Jesus: Rediscovering Who Jesus Was and Is》(中文譯名:《耶穌的挑戰:重新發現耶穌是誰與祂是誰》)。

這本書被譽為 Wright 關於歷史耶穌研究的精華入門。它位於其學術巨著《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與普及性寫作之間,既保持了學術的嚴謹,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挑戰性。本書的核心目標是:透過第一世紀的歷史鏡頭「重新發現」耶穌的真實面貌,並探討這個歷史形象對今日的信仰和教會意味著什麼。


核心方法:在歷史與神學之間搭建橋樑

Wright 反對兩種極端:

  1. 純歷史研究:將耶穌簡化為一個與信仰無關的猶太教師。

  2. 脫離歷史的信條:宣講一個與一世紀巴勒斯坦現實脫節的基督。

他堅持,真正的耶穌既是歷史上真實的猶太人,也是基督教信仰所認信的那位復活的主。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第一部:重新發現耶穌的歷史使命

Wright 將耶穌置於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熾熱盼望中來理解。

1. 耶穌與上帝的國

  • 耶穌的核心信息是「上帝的國臨近了」。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這意味著上帝終於要採取行動,作王治理,實現對以色列的應許:赦免他們的罪、使他們從壓迫中得解放、並歸回與他們同住。

  • Wright 的關鍵論點是:耶穌宣講並演示,這一切正在透過祂自己——祂的言行和身分——來實現。

2. 耶穌的彌賽亞身份

  • 耶穌的彌賽亞意識是本書的重點。祂重新定義了「彌賽亞」。

  • 祂不是來帶領一支軍隊推翻羅馬,而是來代表以色列,並為以色列承受苦難,從而擊敗真正的敵人——邪惡、罪與死亡本身。

  • 祂的彌賽亞使命,在十字架上達到了高潮。

3. 耶穌與上帝的審判與歸回

  • 耶穌對聖殿的潔淨行動,是一個象徵性的審判,宣告現行的體制已經失效。

  • 祂宣稱,上帝正在透過祂自己——而不是聖殿——與祂的子民相會。祂自己就是新的、終極的聖殿。

4. 十字架:耶穌使命的必然結局

  • 從歷史角度看,耶穌被處決是因為祂的言行被羅馬和猶太當局視為顛覆性和褻瀆性的

  • 從神學角度看,十字架是耶穌使命的核心。祂前往耶路撒冷,是刻意要面對並承受以色列和全世界的邪惡,並透過死亡來擊敗它

5. 復活:新創造的開端

  • Wright 以歷史學家的嚴謹,論證身體復活是解釋早期基督教信仰興起的最合理原因。

  • 復活不僅證明耶穌是神,更是一個開創性的事件:它是「新創造」的誕生,是上帝更新世界的開始。


第二部:重新面對耶穌的當代挑戰

本書的後半部從「祂曾經是誰」轉向「祂現在是誰」,並探討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這是本書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1. 耶穌是世界的真主

  • 復活的耶穌已被立為全世界的主。這意味著祂對所有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藝術、文化——都擁有主權。

2. 在「已然和未然」中生活

  • 我們活在一個張力中:上帝的王權已經在耶穌裡建立(已然),但尚未完全實現(未然)。

  • 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是:憑著盼望,在當下預先活出那終將到來的圓滿

3. 教會的使命:實現以色列的呼召

  • 教會是被呼召來實現以色列原本的使命——成為萬國的光,讓上帝的榮耀透過他們臨到世界。

  • 我們是上帝故事的第五幕演員,被賦予任務,在聖靈引導下,智慧而忠心地將故事演繹下去。

4. 沃土式的門徒訓練

  • Wright 提出一個有力的應用:我們不應只滿足於做「好土」,領受道然後結出果子。

  • 我們更應成為「沃土」——被上帝的愛和真理所充滿和塑造,以致我們所處的環境、關係和領域,都能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肥沃,讓上帝國度的生命能在其中生長。


總結

《The Challenge of Jesus》是一本轉化思維的著作。 它挑戰我們:

  • 拋開我們自己塑造的、舒適的耶穌形象,去面對那位在歷史中真實存在、言行充滿顛覆性的猶太彌賽亞。

  • 認清跟隨耶穌的代價:這意味著承認祂是全世界的主,並讓這個事實重塑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

  • 擁抱一個充滿活力的使命:不是在等待被提,而是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上帝在基督裡已經開始的、更新萬物的偉大工程。

對於任何想要超越淺薄的信仰,並渴望理解歷史耶穌與當代門徒訓練之間深刻關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深度和挑戰。它不僅告訴我們耶穌曾經是誰,更呼召我們去發現,在今日這個世界,站在祂這一邊究竟意味著什麼。



N T Wright 的 《跟隨耶穌:關於門徒訓練的聖經默想》Following Jesus: Biblical Reflections on Discipleship

 我們來探討 N.T. Wright 的 《Following Jesus: Biblical Reflections on Discipleship》(中文譯名:《跟隨耶穌:關於門徒訓練的聖經默想》)。

這本書與 Wright 一些宏大的學術著作不同,它是一本更具牧養性、靈修性和實踐性的作品。其內容源於他在英國聖公會的講章,旨在回答一個最根本的基督教問題:「跟隨耶穌」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Wright 透過深入淺出地默想新約各書卷的核心信息,將「門徒訓練」從一個抽象概念,還原為一個在真實生命中活出基督樣式的動態旅程。


核心論點:門徒訓練是基於教義,成於生命

Wright 的論證是:真正的門徒訓練,必須扎根於對耶穌是誰、祂成就了什麼的正確理解(教義),而這理解必然會結出生命轉變的果子(實踐)。 兩者不可分割。


本書結構:從新約書卷看門徒樣貌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Wright 透過逐卷默想,勾勒出「跟隨耶穌」的豐富圖景:

第一部:十字架與其目標
這部分聚焦於耶穌工作的核心及其持續的影響。

  1. 希伯來書:朝向安息的朝聖者

    • 跟隨耶穌是一場信心的朝聖之旅。我們像舊約的先祖一樣,朝著上帝應許的「安息」(即祂最終的救贖與同在)前行,而耶穌是我們偉大的先鋒和領路人。

  2. 哥林多後書:軟弱中的力量

    • 門徒的生命並非意味著成功與強大。恰恰相反,正是在我們的軟弱、艱難和脆弱中,基督復活的大能才得以完全顯明。這顛覆了世界的價值觀。

  3. 以弗所書:在愛中建立

    • 跟隨耶穌從來不是孤獨的旅程。我們被呼召進入基督的身體——教會。門徒訓練的核心之一,就是學習在愛中彼此建造,在群體中活出合一的見證。

  4. 歌羅西書:基督的至上性

    • 門徒的生命意味著確認基督在萬有中的首位。祂不是我們生命中眾多選項之一,而是一切的中心。這要求我們將所有哲學、傳統和權勢都置於祂的審判之下。

第二部:耶穌的樣貌
這部分直接聚焦於福音書中的耶穌,以祂為門徒生命的終極模型。

  1. 馬太福音:新的方式

    •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闡明了上帝國度的新律法,其核心是內在的義。跟隨祂意味著學習一種全新的、從心而發的順服方式。

  2. 馬可福音:新的目標

    • 耶穌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門徒訓練的目標是效法祂的服事與捨己,甚至走向十字架。

  3. 路加福音:新的約定

    • 路加特別強調耶穌對邊緣人、罪人和被社會遺棄者的憐憫。跟隨耶穌意味著擁抱祂的憐憫,打破界限,與祂一同尋找失喪的人。

  4. 約翰福音:新的創造

    • 約翰呈現的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帶來了新的創造。跟隨祂意味著從聖靈重生,進入一個嶄新的生命領域,活在祂的光中。

  5. 啟示錄:終末的視野

    • 門徒訓練需要終末論的視角。啟示錄揭示了儘管世上有苦難和逼迫,但上帝和羔羊終將得勝。這盼望賦予我們在當下堅持下去的勇氣和確據。


總結與應用:何謂「跟隨耶穌」?

透過這些默想,Wright 描繪出「跟隨耶穌」的豐富內涵:

  • 它是一場旅程:充滿挑戰,但有明確的目標和可靠的嚮導。

  • 它擁抱軟弱:在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時,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

  • 它在群體中實踐:在教會中學習彼此相愛、饒恕和合一。

  • 它以基督為中心:讓祂的位格和工作成為我們生命唯一的根基和標準。

  • 它效法耶穌的樣式:活出服事、捨己、憐憫和聖潔的生命。

  • 它充滿終末的盼望:確信最終的勝利屬於上帝,激勵我們在當下持守忠誠。

《Following Jesus》是一本溫暖而深刻的作品。 它避免了空洞的道德說教,也超越了枯燥的教條主義,而是將紮實的新約神學與真實的門徒生命緊密相連。

對於任何感到基督徒生活平淡無奇,或渴望更深入理解「跟隨耶穌」在每天生活中具體意味著什麼的信徒來說,這本書提供了極富營養的靈性指引和實踐智慧。它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終究是一場與那位復活主同行的、充滿活力的生命關係。



N T Wright 的 《原初的耶穌:一位革命者的生平與異象》The Original Jesus: the life and vision of a revolutionary

 我們來探討 N.T. Wright 的 《The Original Jesus: the life and vision of a revolutionary》(中文譯名可譯為:《原初的耶穌:一位革命者的生平與異象》)。

這本書與 Wright 其他一些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不同,它是一本圖文並茂、精煉而富有衝擊力的普及讀物。其目標是剝離兩千年來教會傳統和文化積澱所覆蓋在耶穌身上的層層面紗,將讀者帶回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去認識那位在歷史中真實存在、其言行具有顛覆性力量的「原初的耶穌」。


核心論點:耶穌是一位富有顛覆性的革命者

Wright 反對兩種常見的誤解:

  1. 將耶穌視為一位遠離塵世、只關心個人靈魂的道德教師

  2. 將耶穌視為一位號召武力反抗羅馬的屬世革命家

他提出,耶穌確實是一位革命者,但祂發起的是一場性質完全不同的革命。祂的革命不是透過武力改變政權,而是透過愛、赦免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顛覆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權勢根基


耶穌的革命性生平與異象

Wright 透過梳理耶穌的生平事蹟,勾勒出這位「革命者」的輪廓:

1. 革命的背景:以色列的熾熱盼望

  • 耶穌並非在真空中出現。當時的猶太人正在熱切盼望上帝實現祂的應許:祂自己歸回錫安、赦免祂子民的罪、使他們從壓迫中得解放,並透過祂的彌賽亞建立公義的統治

  • 耶穌的登場,正是對這個深切盼望的回應。

2. 革命的宣言:上帝的國臨近了

  • 這是耶穌信息的核心。宣告「上帝的國」意味著宣告上帝即將成為王,祂要親自執掌權柄。

  • 這直接挑戰了當時所有的權力結構:

    • 挑戰了羅馬帝國(凱撒自稱為「主」)。

    • 挑戰了猶太宗教權貴(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權力體系)。

    • 最終極地,挑戰了撒但的權勢(耶穌視疾病、死亡和社會混亂背後是邪惡的勢力)。

3. 革命的行動:顛覆性的作為

  • 呼召門徒:這象徵著祂正在組建新的「上帝子民」,一個新的以色列。

  • 醫病趕鬼:這不僅是憐憫的行為,更是上帝國度入侵撒但疆土的實證,是與邪惡勢力的正面交鋒。

  • 教導與比喻:祂的教導(如登山寶訓)和比喻(如好撒瑪利亞人)顛覆了當時的社會階級和宗教慣例,闡明上帝國度的價值觀與世界截然相反。

  • 潔淨聖殿:這不是簡單的淨化,而是一個象徵性的審判行動,宣告現行的聖殿體制已經失效,上帝正在透過耶穌自己建立新的與上帝相會之處。

4. 革命的高潮:十字架與復活

  • Wright 強調,十字架不是一場悲劇性的失敗,而是耶穌革命的策略核心

    • 祂沒有使用世界的方式(武力)來對抗世界的邪惡,而是讓邪惡的力量在祂身上發揮到極致,然後在其中將其擊敗。祂透過死亡,擊敗了死亡本身。

    • 十字架是上帝以看似軟弱無能的愛,來推翻世上一切強權邏輯的顛覆性登基典禮

  • 復活則是上帝對耶穌這種革命方式的認可與勝利宣言。它宣告耶穌是世界的真主,祂所開啟的新創造是真實的。


「原初耶穌」的當代意義

Wright 論證,認識這位「原初的耶穌」至關重要,因為:

  • 祂不是一個模糊的靈性象徵,而是一位在歷史中帶來真實改變的人物。

  • 祂的革命仍在繼續:復活的耶穌如今是全世界的主,祂呼召所有跟隨者加入這場革命。

  • 我們的使命:不是坐等上天堂,而是在聖靈的能力下,繼續耶穌的工作——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愛、公義、和平與赦免的方式,去實踐並宣揚「上帝在耶穌裡作王」的革命性現實。

總結

《The Original Jesus》是一本精煉而有力的肖像畫。 它透過生動的文字和豐富的歷史圖片,成功地將耶穌從一個溫和的宗教偶像,還原為一位充滿活力、挑戰現狀、並帶來終極希望的顛覆性人物。

這本書邀請讀者超越對耶穌的刻板印象,去遇見那位在歷史中攪動天地、並要求我們作出回應的「原初的耶穌」。對於初識耶穌的尋求者,或希望重新點燃對耶穌熱情的信徒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極佳的起點。它讓我們看到,基督信仰的核心,是跟隨這位獨一無二的革命者,參與祂那場以愛改變世界的偉大運動。



N T Wright 的 《保羅到底說了些什麼:大數的保羅是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嗎?》What Saint Paul Really Said: Was Paul of Tarsus the Real Founder of Christianity?

 我們來探討 N.T. Wright 的 《What Saint Paul Really Said: Was Paul of Tarsus the Real Founder of Christianity?》(中文譯名:《保羅到底說了些什麼:大數的保羅是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嗎?》)。

這本書是 Wright 保羅研究的入門精華版,寫作風格比他的學術巨著更為通俗,但內容卻極具顛覆性。書名直接點出了他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

  1. 保羅真正的神學信息是什麼?

  2. 保羅是「基督宗教」的創始人嗎?還是他扭曲了耶穌的簡單教導?


核心論點:保羅不是創始人,而是宣告者

Wright 對書名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保羅不是基督教的創始人。 他認為,這種觀點是對保羅和早期基督教歷史的嚴重誤讀。

真正的保羅,是一位猶太彌賽亞神學家,他確信:

  • 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已經透過拿撒勒人耶穌,實現了祂對以色列和全世界的應許。

  • 他的使命是向外邦世界宣告這個宇宙性的、革命性的消息:「耶穌是主」


重新發現保羅的關鍵主題

Wright 通過梳理保羅書信,重建了保羅思想的核心框架:

1. 保羅的猶太世界觀

  • 保羅從未停止作為一個猶太人。他的思想完全根植於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信念:一神論(唯獨耶和華是上帝)、揀選論(上帝揀選以色列作為祂的子民)和終末論(上帝將介入歷史,審判邪惡,復興以色列,並親自與祂的子民同住)。

  • 保羅的驚人宣告在於:這一切終末的盼望,已經在耶穌——那位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彌賽亞——身上實現了。

2. 福音:關於耶穌是「主」的宣告

  • 對 Wright 而言,理解保羅的關鍵在於明白「福音」在當時世界的含義。

    • 在羅馬帝國,「福音」是關於凱撒的公告——宣告凱撒的誕生、登基或勝利,帶來「和平與安全」。

    • 保羅盜用了這個詞彙,來宣告一個對抗性的消息真正的「主」、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凱撒,而是耶穌;真正的和平是透過祂的十字架帶來的。

  • 因此,保羅的「福音」首先不是一個「如何個人得救」的計畫,而是一個關於耶穌身份的公開宣告:耶穌是應許的彌賽亞,是世界的真主。

3. 稱義:關於上帝子民身分的教義

  • 這是 Wright 最具爭議性的觀點之一。他認為,保羅的「稱義」教義首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一個罪人如何能與上帝和好?」,而是 「誰是上帝的真子民?」

  • 在猶太人與外邦人衝突的背景下,保羅論證:上帝已經在基督裡作出了裁決——真以色列民是由「信靠彌賽亞耶穌的人」所組成的,而非由「行律法之作(如割禮)的人」所組成。

  • 「稱義」是上帝在法庭上的宣告,界定誰是屬於祂盟約家庭的人。這個宣告是基於信靠基督,而非種族或律法條規。

4. 在基督裡:彌賽亞的團體

  • 保羅最喜歡的片語「在基督裡」,意味著與彌賽亞聯合。信徒因著與基督聯合,進入了上帝為祂子民所預備的一切應許之中

  • 這創造了一個新的、合一的人類家族,超越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教會就是這個「在基督裡」的團體,是上帝新創造的展示。

5. 對抗帝國的神學

  • Wright 強調,保羅的福音充滿了政治意涵。宣告「耶穌是主」就意味著「凱撒不是主」。這是一場對羅馬帝國意識形態的非武力反抗,旨在建立一種效忠於耶穌的替代性社群。


總結:保羅的真正角色

Wright 筆下的保羅,形象清晰而有力:

  • 他不是創始人:他沒有創立一個新宗教。他是在詮釋和宣揚一個關於耶穌的既定事實——即,耶穌的生、死、復活應驗了以色列的聖經。

  • 他是神學家與宣教士:他的神學是為了解釋耶穌事件的巨大意義,並將其應用到一個猶太人與外邦人共存的教會處境中。

  • 他是猶太彌賽亞主義者:他相信耶穌就是以色列等候的那位彌賽亞,而彌賽亞的來臨意味著上帝的國度已經開啟,萬國都將被邀請進來。

《What Saint Paul Really Said》是一本出色的導論。 它成功地將複雜的學術辯論轉化為清晰、連貫且激動人心的論述。它讓讀者看到,保羅不是一個發明複雜教義的孤獨天才,而是一個被「上帝在耶穌裡成了世界的主」這個異象所驅動的使徒,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好消息」作見證。

對於任何對保羅感到困惑,或想知道保羅神學核心究竟是什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最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