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敘事神學」的視角來閱讀〈創世記〉,將會是一次與傳統歷史考證或單純道德教導截然不同的旅程。這種讀法不聚焦於「創世記是否為科學史實?」,而是探問:「這個故事想要塑造一個怎樣的群體?它為我們建構了一個怎樣的世界觀?」
以下是運用敘事神學原則解讀〈創世記〉的幾個關鍵步驟與重點:
核心前提:將〈創世記〉視為宏大敘事的「序幕」
在聖經宏大敘事中,〈創世記〉是第一幕:創造,同時也戲劇性地展開了第二幕:墮落。它為後續整個救恩故事設定了舞臺、衝突和基本主題。
敘事神學解讀〈創世記〉的幾個核心視角
1. 世界觀的建立:「神學導向」的創造
敘事呈現: 〈創世記〉1-2章不是一篇科學報告,而是一篇充滿神學意涵的禮儀詩歌。它通過重複、對稱和升階的文學結構,宣告了一個核心真理:這個世界是神聖、美好、有序的,其根源和意義都在於神。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故事旨在塑造一個相信獨一真神、反對當時周邊文化多神論和混沌創世神話的群體。它告訴以色列人(以及後來的教會):
現實是良善的: 物質世界不是邪惡的,而是神所喜悅的(「神看著是好的」)。
人類是尊貴的: 人是按「神的形像」所造,擁有代表神管理世界的尊貴身分與使命(創1:26-28)。這是一切人權和生態責任的神學根基。
秩序源於神: 混亂(空虛混沌)被神的「話語」轉化為秩序和美善。
2. 問題的診斷:關係的全面破裂
敘事呈現: 第3章不是一個關於「蘋果」的簡單故事,而是一個關於背叛、不信和關係破裂的深刻戲劇。罪的本質是不相信神的良善,轉而追求自我為神。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故事為信仰群體提供了診斷世界問題的核心框架。它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的邪惡、痛苦和疏離,其根源都在於人與神關係的破裂,而這破裂像病毒一樣,蔓延到所有關係中:
人與神的關係破裂(亞當夏娃躲避神的面)
人與人的關係破裂(亞當指責夏娃,該隱殺害亞伯)
人與自然的關係破裂(地受咒詛,勞苦艱辛)
這個「關係破裂」的敘事,讓群體能超越表面現象,從神人關係的角度理解世界的苦難。
3. 神的回應:揀選與應許的開始
敘事呈現: 從第12章開始,敘事焦點從普世歷史收窄到一個家族:亞伯拉罕(亞伯蘭)。神在人類不斷墮落(巴別塔事件是頂點)後,啟動了救贖計劃。祂揀選亞伯拉罕,並給他一個應許:「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塑造的群體: 這個敘事賦予群體(以色列,後來的教會)一個清晰的身分和使命。
身分: 我們是「蒙揀選的子民」,但這揀選不是為了特權,而是為了使命。
使命: 神解決世界問題的方式,不是立刻毀滅所有邪惡,而是透過建立一個群體,來展示何為與神和好的生活,從而成為祝福世界的媒介。
這塑造了一種「為他者而存」的群體倫理。
4. 信心的範式與人性的真實
敘事呈現: 〈創世記〉對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的描寫極其真實,毫不避諱他們的軟弱、欺騙與失敗(亞伯拉罕兩次稱妻為妹、雅各的欺騙、兄弟賣約瑟)。
塑造的群體: 這種敘事方式塑造了一個不依靠聖人,而是依靠應許之神的群體。它告訴我們:
神的救贖計劃並非通過完美無瑕的英雄推進,而是在充滿瑕疵的人身上,透過他們的信心(儘管搖擺)來成就。
這給予群體巨大的安慰和盼望:神可以使用並救贖任何破碎的生命和家庭。
敘事神學讀經法帶來的轉變
當你用敘事神學讀〈創世記〉,問題會從:
「我們該如何證明六日創造的真實性?」
「我們該如何模仿亞伯拉罕的絕對順服?」
轉變為:
「這個創造故事如何塑造我們看待世界、看待自身價值和生態責任的方式?」
「亞伯拉罕蒙召的敘事,如何定義我們作為神子民的身分與使命——成為一個祝福萬國的群體?」
「雅各的人生故事,如何安慰我們,讓我們相信神在我們生命的混亂和失敗中依然工作?」
總結
用敘事神學閱讀〈創世記〉,就是將它視為我們信仰家族的「起源故事」。它不僅解釋了世界從何而來、問題從何而起,更關鍵的是,它定義了我們是誰(按神形像所造、蒙揀選的子民)、我們為何在此(為了代表神管理世界、成為祝福),以及我們所信的是怎樣一位神(一位說話、創造、應許、並在歷史中行動的神)。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一個能夠在這個破碎世界中,活出另一個故事——神救贖故事——的群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